曲阜市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在做熟做精“一函一会三清单”模式基础上,打磨形成“全流程预审机制”,通过“服务前置、障碍预排、集成通审”三维发力,推动项目建设高效落地。截至目前,该市64个重点项目中已有58个顺利完成前期预审,审批时限平均压缩60%以上,预审机制的“加速”效应持续凸显。
服务前置 变“等着批”为“提前审”
“过去办理项目审批,得自己摸索流程,跑遍多个部门还不一定能理清。现在审批部门主动对接,全程指导,省心多了!”谈及项目审批体验的变化, 圣源智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郭翰林感慨道。
以前,工程建设项目“材料反复补、部门轮流跑”是许多企业的痛点。项目迟迟落不了地,不仅增加企业成本,更拖慢了发展步伐。针对这一难题,曲阜市从机制创新入手,将审批服务关口前移。在项目正式申报前,依托“一函一会三清单”模式,通过发放征集函等方式,提前摸清项目情况,并主动介入开展实质性审查指导,“全流程预审机制”由此应运而生。
“预审机制就是要求审批部门变‘项目上门’为‘主动敲门’”。曲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组建专业预审服务团队,提前与企业对接,针对规划、用地、环评、施工等关键环节,精心制作“一事一码”服务指南,为项目提供精准、细致的预审指导和咨询服务。这意味着,在企业准备材料阶段,许多潜在问题就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后续申报的通过率和效率,从源头上避免了企业“反复跑、多头问”的困扰。
障碍预排 变“路上堵”为“全程通”
预审机制的关键在于“精准”破解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阻碍。曲阜市摒弃了“形式化预审”的做法,聚焦项目落地全链条可能面临的风险点,开展“全方位诊断+靶向性破解”,确保项目审批“一路畅通”。
针对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预审团队依据“指导清单”中的事项名称和材料清单,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审批流程图”,明确各项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提前对项目规划符合性、生态红线避让、文物保护等敏感因素进行专项研判,精准识别政策风险,并给出规避建议,从而有效杜绝项目后期因合规性问题陷入停滞的困境。
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曲阜市通过“联合预审会”打破部门壁垒,启动“并联预审”程序。依托数据共享平台,联通部门信息链条,推动多部门同步开展预审。同时明确各部门预审时限,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审查意见及修改建议,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解决”,将审批路上的“堵点”“难点”消化在申报之前,实现从“路上堵”到“全程通”的转变。
集成通审 变“多头跑”为“一窗办”
机制创新离不开硬件的有力支撑。曲阜市大力推行“一窗受理”模式,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作为预审机制落地的重要平台。
如今,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只需向“一个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后续的部门分发、意见汇总、结果反馈等全流程均由窗口内部闭环流转,实现“一次告知、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并联预审”。同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推行“容缺承诺制”,在主要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以书面承诺代替部分非关键性材料先行办理,待项目推进过程中再补充完善,让企业切实感受到“诚信有价、效率可期”。
“现在方便太多了!只需到综合窗口,工作人员会一次性告诉我们材料哪里需要完善,标准是什么,心里特别有底。”刚刚办完项目预审手续的九巨龙房地产项目负责人卓鲁英说。这种“一站式”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营造出安心、省心、顺心的营商环境,成为曲阜吸引项目、留住企业的重要“砝码”。
下一步,曲阜市将持续深化“全流程预审制”,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同和数字赋能,推动审批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智办”跨越,让高效、暖心的服务成为曲阜营商环境的鲜明标签,助力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曲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何晓茹 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