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

日期:2025-08-08 11:28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正经历从物质载体保存到文化生态维系的重要转型,但当前实践中,建筑修复与文化传承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亟需超越建筑本体保护逻辑,重构文化血脉延续机制。笔者聚焦活态传承与社区赋能的辩证关系,剖析商业化开发中的文化异化风险,旨在建立抵御文化标本化的韧性保护体系,激活历史文化名村的当代价值。

 

理论基础: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构成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前者为文化延续提供物质载体,后者赋予遗产以精神血脉。此共生关系在历史文化名村场域中尤为凸显,即传统建筑群与空间肌理作为文化场景和文化基因的物质容器,承载着地域性知识体系与集体记忆;而活态传承的节庆仪式、手工技艺等非物质要素,则持续为物质空间注入文化灵魂。若将保护视为文化基因库的保存技术,传承则是激活基因表达的生命过程。当前,存在过度聚焦静态保护范式,忽视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法则问题,因此,名村保护必须突破建筑本体保护的狭隘视域,认识到梯田耕作中的生态智慧等活态实践,以维系文化基因不褪色。这要求建立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关联性保护框架,在修复青砖黛瓦的同时,更要复苏其承载的邻里交往模式与生产生活方式,使文化记忆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自然延续而非博物馆式封存。通过理解文化传承是保护工作的终极价值锚点,能够更好地避免将名村退变为失去烟火气的建筑标本。

 

价值意蕴:构建文明基因的活态谱系。时空连续体承载着物质遗存与非物质传统的共生关系,其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实践不仅维系着地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是全面了解集体记忆的认同密码。当文化传承作为价值基点介入保护进程,静态保存便升维为村落文化生态的适应性调适,使建筑肌理与仪式传统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再生性转化;相应的发展实践则挣脱商业化异化的单一路径,转化为传统智慧与现代诉求的创造性对话。这种双向调适机制在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张力场中,最终催生文化主体性的当代建构,通过口述史的谱系化整理、匠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节庆仪式的教育化转译,使文化基因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村民从文化持有者升维为传承实践者,学者由研究者转向协同创新者,政府角色则从管控者蜕变为制度供给者,多元主体的功能重构形成文化再生产的协同网络。由此生成的“保护-传承-发展”三位一体范式,既可避免博物馆式保护的时空冻结,又可规避旅游化开发的符号消费,在民居营建技艺的当代转译、生态智慧的可持续应用中,使历史文化名村成为文明演进的精神地标。基于文化自觉的实践哲学,本质上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互释通道,可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性坚守提供方法论启示。

 

保护策略: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破解保护困境需重构策略范式,重点是从冻结式保存转向培育文化生命力的活态传承。空间修复层面推行“微干预”原则,在保障结构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营造痕迹与使用印记,比如,浙东石屋村落修复中刻意保留烟熏火燎的灶台刻痕,使建筑成为可阅读的历史文本。文化延续层面则需建立传承人培育与生活场景存续的双轨机制: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吸引青年返乡学习传统技艺,将宗祠祭祀转化为村民自治的公共议事平台,使文化实践融入当代生活肌理。突破在于激活村民的文化主体性,比如,云南哈尼梯田村落推行“村民解说员”制度,由老者讲述农事歌谣与生态智慧,将游客体验转化为对乡土知识的尊重。此策略通过延续“人-地-文”的有机互动,可使名村保护从专家主导的工程技术行为,转变为村民主动参与的文化再生产过程。

 

发展路径:文化赋能与多元共治。名村可持续发展必须超越保护与开发二元对立,构建文化资源转化与社区治理协同的创新生态。文化赋能重在释放传统要素的当代价值:将古法造纸技艺转化为高端文创产品,用乡宴饮食文化带动生态农业产业链。但需建立文化资本化的防火墙,如建立传统手工艺品牌共营机制保障村民权益,并设置游客容量上限保护生活空间私密性。治理创新则需构建“村民-政府-学界-社会”的共治网络:村民通过文化遗产理事会行使决策权,政府提供产权流转与财税支持政策,学者团队提供适应性改造技术方案,社会企业运营文化体验项目反哺保护基金。福建土楼实施的“世遗认养”计划即成功范本,企业资助修缮换取有限使用权,村民保留居住权并参与旅游服务,学者监督改造过程的文化真实性。多元共治模式将名村转变为文化再生产的社会实验室,在抵御同质化开发浪潮的同时,使文化传承成为村民可感可知的福祉源泉。

 

护住古村烟火气要见真招,给教编竹筐的老把式发传艺钱,别让手艺断代;祠堂挂上村民议事小黑板,旅游收入咋花由大伙拍板;立死规矩:谁拆老戏台就摘谁保护牌,非遗工坊免税三年,开民宿须十户里有六户点头。有阿婆纺线的弄堂才是活古村,摆着模型收门票的不过是泥胎木偶。未来需警惕旅游化导致的表演性传承,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文化基因真实性,要求政策设计兼顾产权创新与伦理约束,形成文脉永续延存的制度保障。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孟万昕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函授站副主任,讲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