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日报》刊发我校文章《以精细化管理筑牢非公党建根基,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日期:2025-08-20 18:52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党建工作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等基层党建工作”,并特别指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要“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的领导在各类经济组织中的深度融入。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要扩大组织和工作双覆盖。然而非公企业党建仍然面临党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党员管理方式粗放、党建与企业经营发展结合不紧密等诸多现实挑战,严重影响党建工作实际成效,亟待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助力自身高质量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跃升。

一、精细化管理在非公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粗放式党建管理模式导致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两张皮”现象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且党建考核流于形式,党建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从而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精细化管理强调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能有效优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体系,提高党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非公企业通过运用精细化管理,能够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建目标体系,强化党建工作制度化、流程化管理,确保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精细化管理能能充分运用数据分析、智能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党员发展、党组织活动、党建考核等环节进行动态跟踪调控,确保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党建与企业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此外,在精细化党建管理中,企业党组织能够实现政企资源有效整合,使党员骨干带动技术创新;通过红色文化的浸润增强企业党组织的活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能够直接驱动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二、精细化管理赋能非公党建

(一)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层级管理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党组织架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运用精细化管理,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特点、党员数量优化党组织层级设置,可在大型企业设立党委、党总支,在中小型企业设立独立党支部,或在部门、项目组、车间等基层单元建立党小组,确保党组织嵌入企业治理体系。建立党组织隶属关系明确的管理架构,使党建工作由上至下层层落实,避免因层级模糊导致工作脱节。

(二)搭建数字平台,赋能党员教育

引入数字化精细管理手段,非公企业可搭建党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党建工作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建立党员档案电子数据库,动态记录党员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组织生活参与情况等,使党组织能精准掌握党员成长轨迹;利用云端存储技术实现党建资料、党课视频、学习资源在线共享,党员可随时自主学习,提高党建学习覆盖面;依托大数据分析,企业可精准评估党建工作成效,及时调整党建策略,使党建管理更科学、更精准、更系统。

(三)健全会议机制,强化组织生活

党建工作的开展依赖于组织生活规范化,而“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组织生活的核心内容。非公企业可借助精细化管理方法,建立严格会议机制,确保党组织生活规范性。明确每月召开支委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确保各级会议有固定时间安排;制定议题准备、讨论记录、会议纪要存档等会议议程标准化流程,避免党建会议流于形式;采用线上会议管理系统,实现会议签到、文件存档、会议纪要自动归档等流程化、规范化,提高会议管理的可追溯性。

(四)融入企业文化,塑造核心价值

党建铸魂,文化聚力。企业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与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引导力在组织党员、凝聚人才、发动群众工作中具有天然的关联性。在企业宣传材料、文化墙、官方网站等媒介上加强党建元素的展示,使党建文化成为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企业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打造“红色工匠”“党员先锋岗”等党建标杆积极开展“接地气”“聚人气”的党建和企业文化活动,激励党员在业务领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五)智能考核评价,提升党建成效

党建工作需要量化考核。非公企业可借助智能化考核系统,构建以“党建活动参与度、学习完成度、工作贡献度、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例如,系统自动记录党员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频次并进行评分,对党员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形成学习进度报告,运用企业内部问卷调查评估党建对员工凝聚力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考核结果可与党员评优、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等挂钩,使党建管理更精细、可量化、可追踪。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党建工作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企业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中,精细化管理使企业党建体系更健全、流程更规范、管理更智能、制度更高效,真正做到了以党建“软实力”铸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者:罗凤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办公室副主任、党建科科长,讲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