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8月踏上三尺讲台,张静瑜便与体育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六年来,她扎根乡村教育沃土,不仅用专业守护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以体育为媒,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引路人”。在她看来,乡村孩子的成长,既需要强健的体魄抵御风雨,更需要阳光的心态直面生活,而体育,正是连接二者的最佳桥梁。
将操场变成“心灵疗愈场”,让内向的孩子敢开口
刚到学校任教时,张静瑜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总是低着头说话,体育课上也躲在队伍最后,明明跑得很快,却总说“老师,我不行”。一次课后,她看到一个女生在操场角落偷偷抹眼泪,细问才知,女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连跑步时都怕被同学嘲笑“动作笨”。
这件事让张静瑜心头一震:乡村孩子的“弱”,有时并非体质差,而是心里压着“千斤石”。从此,她的体育课堂多了一项“隐形任务”——心理疏导。她把队列训练改成“破冰游戏”,让孩子们在“两人三足”中学会信任,在“接力传球”中懂得配合;把耐力跑变成“故事分享会”,跑累了走一走,聊聊“最近开心的事”,哪怕只是“今天的阳光很暖”,也能让孩子们在喘息中打开话匣子。
有个叫泽熙的男生,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性格孤僻到上课从不举手,体育测试总故意跑最后。张静瑜没批评他,而是每天放学后留他打10分钟篮球。一开始泽熙总把球扔得老远,她就捡回来笑着说:“咱们比谁拍球时笑得好看,赢了请你吃棒棒糖。”一个月后,泽熙拍球时会偷偷咧开嘴;三个月后,他在班级篮球赛上主动喊出“传给我”。奶奶后来拉着张静瑜的手说:“孩子现在回家会说学校的事了,晚上睡觉都踏实了。”
这样的故事,在张静瑜的教学生涯里还有很多。她常说:“运动时的汗水能冲走烦恼,同伴的掌声能治愈自卑。我做的,不过是给他们一个流汗的理由,一个被夸奖的机会。”
让体育成为“情绪减压阀”,为焦虑的心灵松绑
2020年张静瑜到曲阜市东方学校的初中部支教,她发现中学的孩子,同样面临学业压力。尤其是初三学生,常因模拟考成绩波动变得焦虑,有的甚至失眠、厌学。张静瑜看在眼里,在体育课后加了“20分钟情绪释放环节”:压力大的孩子可以对着操场喊出目标,也可以通过“撕报纸接力赛”把烦恼“撕碎”,还能跟她坐在台阶上,边拉伸边聊聊“最近的难”。
有一年,班级里一个女生梦琪因几次模考失利,变得沉默寡言,连最喜欢的跳绳都提不起兴趣。张静瑜知道后,每天课间陪她跳“双人绳”,绳子甩起来时,她故意说:“你看,绳子甩得越快,咱们跳得越齐,就像考试,节奏对了就不怕难。”跳累了,两人就坐在操场边,张静瑜给她讲自己当年备考的故事,告诉她“偶尔落后不是失败,是为了调整呼吸再冲刺”。渐渐地,梦琪重新拿起跳绳,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中考时顺利考入了理想的高中。
作为班主任,张静瑜的“体育疗愈法”还延伸到了班级管理中。她在教室后墙设了“运动心情墙”,孩子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便签记录当天的情绪:红色代表“活力满满”,蓝色代表“有点小烦”,绿色代表“想找人聊聊”。看到蓝色便签多了,她就组织一场“趣味运动会”;发现有孩子总贴绿色,就借着“课后训练”的名义,陪他在跑道上慢慢走,听他说心里的话。她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擅长表达,但身体很诚实,跑起来、笑起来的时候,烦恼就少了一半。”
用坚守筑牢“成长安全网”,让健康的种子扎根
除了课堂上的用心,张静瑜的“育人版图”还延伸到了课余时光。她发现乡村学校体育设施有限,孩子们放学后没地方锻炼,便主动申请开放操场,每天放学后义务辅导一小时。有个叫小雨的女生,因小时候车祸留下心理阴影,怕跑怕跳,张静瑜就从“慢走+深呼吸”教起,慢慢加入简单的拉伸,半年后,小雨不仅能跳完整套广播操,还在日记里写:“张老师说,我跑步时的样子,像风一样自由。”
为了让孩子们练得安心,她主动兼任体育设施维护员。篮球架螺丝松了,她找来扳手拧紧;跑道边缘有碎石,她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校清理;单杠生锈了,她买来油漆一遍遍刷……十五年间,学校体育场地安全零事故,孩子们常说:“张老师的眼睛,比操场边的监控还管用。”
2020年疫情来袭,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张静瑜更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心理状态——长时间不出门,加上网课压力,不少孩子变得烦躁易怒。她连夜编写《居家亲子运动指南》,把“情绪调节”融入动作设计:教家长和孩子玩“枕头大战”释放压力,用“盲人摸象”游戏培养信任,甚至把课本知识编成“跳绳口诀”。这套课程很快通过镇教育办推广到全镇中小学,有家长发来视频:“张老师,您设计的‘家庭运动会’,让孩子好久没这么笑过了。”
如今,张静瑜带过的学生里,有的成了体育生,有的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还有的逢年过节就给她发消息:“老师,我现在还保持着每天跑步的习惯,遇到烦心事跑两圈,就想起您说的‘心晴了,路就宽了’。真想再跟着您上一节体育课啊!”
十六载春秋,张静瑜用一双运动鞋丈量着乡村教育的半径,用一颗赤诚之心守护着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她说:“农村孩子的世界或许不大,但体育能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不仅能跑得更快,更能活得更敞亮。”这便是一位乡村体育教师最质朴的坚守,也是最动人的教育答卷。
点击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