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严慈守初心 用匠心铸师魂

日期:2025-07-24 17:34 浏览: 来源: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

于晓梅,女,汉族,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22年教坛深耕,她以“严慈相济”守护育人初心,用“匠心深耕”铸就师魂,用最本真的教育坚守,书写着师德的动人篇章。

一、严在规范处,慈在细微中:做学生的“成长摆渡人”

于老师的“严”,是让我们明事理、守规矩;她的“慈”,是懂我们的小心思、护我们的小脆弱。”这是学生们对她的一致评价。

班级里曾有个叫小语的女孩,上课小动作不断,还常未经允许拿同学东西,同学们渐渐疏远她。于老师没有批评,而是默默观察——发现她课间总对着窗外发呆,便找她聊起“动物世界”:“小鸟想飞得高,得先练硬翅膀;你想让大家喜欢,是不是也该做好眼前的事?”她特意给小语立了“三个小规矩”:上课前摆整齐桌面、发言前先举手、每天为同学做一件小事;又因小语喜欢绘画,把班级走廊文化布置的任务交给了她。三个月后,小语不仅养成了专注听课的好习惯,绘画作品还得了曲阜市一等奖。她在作文里写道:“于老师像园丁,剪去我歪长的枝丫,又给了我开花的机会。”

对学生,她的“严”始终一以贯之:每天早读前必查校服整洁,课堂发言要求“声音洪亮、条理清晰”,作业字迹必须工整——这些“硬规矩”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她的“慈”,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学生生病了,她会摸一摸额头,递上温水,嘘寒问暖;学生落下的课,她利用课间、课后服务时间逐题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每次接新班级,她都会提前准备小礼物——一本印着鼓励话的笔记本、一支刻着学生名字的钢笔,让孩子刚进班就感受到温暖。有家长说:“孩子回家总念叨,于老师比我们当爸妈的还懂他。”

二、匠心磨课堂,融合育新人:做教学的“创新实践者”

“课堂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扑腾’出思维的浪花。”这是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箴言。她深入践行“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将课堂打造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场”,让知识在互动中自然生长。

执教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风》时,她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先让孩子们站在操场感受风的温度、观察风动的痕迹,例如吹起的红领巾、摇晃的树枝,再引导他们用文字记录“风的样子”,有的学生写道:“风是软的,像妈妈的手”“风是香的,带着桂花香”,最后用画笔描绘“风的颜色”。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眼里有光、手里有活,更让“学以致用”的种子悄悄发芽。

为推进学科融合育人,她主动与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师联动:将语文课的“观察日记”与科学课的“植物生长记录”相结合,让学生用“文字描述+图表绘制”记录豆芽从发芽到长成的全过程;把古诗配画与美术课的“水墨画创作”相融合,引导学生结合诗意选择意象,让古诗中的意境在画笔下鲜活起来。学生王玖玥、轩文玥、毛晨尧在曲阜市日记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三、育德于无声,赋能于实践:做活动的“创意设计师”

“教育从来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生活里的每一次体验。”于老师始终坚信,实践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科书”。她设计的活动,总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悟道理、长本领。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组织学生前往曲阜烈士陵园开展“缅怀英烈”主题活动:学生们手持小白花,在烈士墓前默哀、鞠躬,聆听讲解员讲述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随后,她引导孩子们用“英烈事迹连环画”的形式记录感悟——有的画了“董存瑞炸碉堡”,有的画了“本地烈士张旭的故事”,还有的画了“爷爷口中的抗日英雄”。有个女生小付在日记里写:“原来课本里的‘英雄’不是符号,是真的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

周末的“曲阜儒家文化研学”是她的“招牌活动”:学生们分成“历史调研组”“家风采访组”“文化讲解组”,走进孔庙调研历史渊源,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最后,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在孔府、孔庙周边给游客讲解,不少游客纷纷点赞:“这些孩子讲得比大人还生动!”

在指导学生特长方面,她更是“手把手”传方法。今年指导学生参加济宁市中华经典书写大赛,她每天放学后留在教室,陪着学生练字:从握笔姿势到笔画结构,从字形布局到章法安排,她都耐心指导,最终,学生的作品荣获济宁市一等奖。22年来,她指导的文艺节目、手工作品等20余次获省市级奖项,每一张奖状背后,都是她陪着学生熬的一个个晚上、改的一次次细节。

四、引领共成长,辐射传经验:做团队的“领航排头兵”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济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于老师始终把“传帮带”当作自己的责任,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教师。

工作室里的年轻教师解老师刚入职时,常因“班级纪律管理”发愁。于老师主动邀请她“跟班听课”,从“如何用眼神提醒走神的学生”、“怎样用小故事化解课堂矛盾”、“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等细节入手,手把手指导;还把自己20年积累的“班级管理锦囊”整理成手册,送给解老师。一年后,解老师的班级成了“文明班集体”。参加曲阜市师德演讲荣获一等奖。

她还组织工作室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先后前往周边乡村学校,带去《班级管理艺术》《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等专题讲座,结合自己的实践案例,向乡村教师传授“严慈相济”的育人技巧。

22年教坛坚守,于晓梅老师用“严”立规矩,用“慈”暖心灵,用“匠心”创课堂,用“担当”传经验。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写满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以初心守护每一颗童心,以师魂照亮每一段成长之路。

点击播放视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