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践者”德育工作团队是一支扎根教育一线、深耕育人沃土的教师队伍,团队成员涵盖学科骨干、科研能手及青年新锐,平均教龄20年,其中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市级杏坛名师、特级教师、最美教师5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近年来,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3633”德育体系,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及志愿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力,用实干书写担当,用初心铸就典范,成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一、师德为先,铸魂育人守初心
团队始终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以“德润教坛”为目标,构建“教育—评议—激励”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体系。
(一)多维教育强根基
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活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通过集中学习、分组研讨、个人自学等形式,明确师德规范与底线。成员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举办师德报告会、师德研讨与案例分享会、教师宣誓、制作宣传展板、校园广播宣传等,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让全校教师感受榜样力量,提升自身师德修养。
(二)严管厚爱树新风
建立“学生—家长—社会”三方评议机制,每学期开展师德满意度测评,近三年学生、家长满意度均超98%;设立“师德预警台账”,动态监测课堂言行、师生关系等10项关键指标,近三年无师德失范事件。冯潇获评“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颜景军被评选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济宁市最美教师”等荣誉。
(三)示范引领传薪火
依托吕曙光、颜景军的济宁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持续深化“青蓝工程”“引航计划”,引导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团队成员中,10人主动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累计指导青年教师40人次,其中6人入选济宁市教坛新秀培养人选(2025-2027),4人入选济宁市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025-2027)。刘文衡班级获评“省级优秀班集体”,吕曙光、颜景军班级获评“济宁市优秀班集体。
二、教学为要,深耕课堂育英才
团队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推进德育创新,擦亮品牌,促进教师成长和区域教育发展。
(一)创新模式提质量
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核心成果包括:颜景军《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学校文化 君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山东省教学成果奖)、谢印智《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中教学水平提升策略》(济宁市教学成果奖)、吕曙光《以案释法:法律护航 健康成长》(山东省优秀校本课程方案三等奖)、刘文衡《“对话黄河 行走圣城”黄河文化主题研学游径》(济宁市三等奖)。通过课题、比赛、公开课提升教学品质。
(二)教研协同促提升
定期开展交流研讨、课题合作,累计参与区域教研实践活动百余次,形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术型课堂的建构方法》等研究成果。团队成员牵头完成多项市、省级课题,推动德育的整体提升。教师们积极参与区域教研、送课下乡,将德育探索经验分享给周边、乡村学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教育振兴。
(三)成果丰硕获认可
教师比赛屡获佳绩,学生在学业、科创、社会实践等领域进步显著。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创作大赛、五大学科竞赛、地理学科竞赛、山东省中学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2025年5月,张书桥同学荣获全国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银奖;程欣宇、王家琦、吕俊铭在第39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少年组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025年3月,张泰然、晏文超、李学庆全国第二十四届(2024)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邱有朋在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中荣获山东省一等奖,韩宇轩在2024-2025学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预赛中获全省第一名等等。
三、科研为翼,创新驱动促发展
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围绕德育热点难点,形成“理论—实践—推广”闭环,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推动创新。
(一)聚焦前沿攻课题
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颜景军《小学语文教学模范人物入心策略实践研究》、尹弘震《人工智能视野下初中和小学编程教育的校本研究》、吕曙光《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教学策略研究》均获省级立项结题;于世新《一体化背景下的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衔接策略研究》、王波《大单元教学设计背景下体育走班制教学模式研究——以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刘文衡《人工智能(AI)视域下黄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研究》获济宁市立项结题。此外,《学习共同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策略》等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
(二)辐射引领共成长
牵头组织讲座、培训、送课下乡,惠及千余人次。成立“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坊”,通过课题申报指导、论文写作培训,开设讲座、公开课等方式,带动40余名教师参与科研,近三年科研成果增长35%。。颜景军作为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班主任在省市比赛中获奖50余项(含特等、一等奖),其工作室事迹获《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
尹弘震于2023年被省委组织部派驻烟台市,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成员。派驻期间,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各项乡村振兴工作,前后调研乡镇(街道)129个,基层党组织418个,访谈市县分管领导69人,党员干部569人,高质量撰写的调研报告,在省专班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四、育人为本,五育融合助成长
团队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构建“课程—活动—实践”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育人强根基
团队成员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课程体系。通过将省级体质测试项目科学融入体育课程,结合“基础体能+技能拓展+亲子联动”的假期体育作业,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构建涵盖文化传承类、科技创新类、体育艺术类、益智拓展类、心理健康类、语言表演类、研究性学习类、志愿服务类等八大类社团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发了《数学建模》《掐丝珐琅》《黄河文化探秘》等30余项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育人提能力
开展丰富体育文化活动:趣味运动会、“阳光健身操”、传统武术、书简舞等弘扬儒家文化;篮球、足球、飞盘、八段锦、太极拳等多元社团提升身体素质;师生趣味运动会项目锻炼合作沟通能力。活动案例《“以体促教”强根基 “三位一体”促发展》被《大众日报》报道。
“心桥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如在语文课上增设“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绪管理”单元,在生物课上结合“压力激素作用机制”实验,提升了课堂的综合育人功能,该案例《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启动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于2025年5月被《大众新闻》报道。
(三)实践育人铸品格
将实践融入日常,强化责任感与品格修养。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入团(队)及成人仪式、“尚志杯”辩论赛、寒暑期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和应急演练机制(“1154”体系创新实践获《中国教育之声》报道),引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2024年学校获济宁市阳光体测班级联赛高中组二等奖、曲阜市田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第四名。在济宁市艺术节中,合唱、朗诵节目均获一等奖;《与光同向 与法同行》获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一等奖。
五、志愿同行,奉献社会显担当
团队成员依托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团支部、各志愿服务团队等资源,充分调动党员、教师、共青团员、志愿者、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探索“学校+周边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共建互联、资源共享新路径,形成了“1+3+N”志愿服务模式,打造了“学雷锋”“青·行动”“六个一”志愿服务品牌,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融合多元场景的公益生态体系。
以“微公益”为抓手,开展护学岗、乡村助学、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治理等活动,践行“小行动传递大温暖”理念。
(一)具象化公益实践 让善意在细节中生长
开展的“暖心帮扶计划”,为学生成长搭建起跨班级的成长互助桥梁。学习互助小组不仅为校内学业薄弱同学开展 “一对一”辅导,更定期走进乡村中学,通过学习经验分享会、教具捐赠等形式助力教育均衡;“图书漂流”活动通过“以物易物”的形式让数百本闲置书籍在不同班级间流动,在校园形成知识共享的温暖循环;姚村镇敬老院的“敬老爱老 关爱有我”公益活动,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孝老爱亲的责任担当。
(二)系统化育人设计 构建公益与教育的融合矩阵
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微公益活动融入学科教学与德育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特色品牌。与生物教研室组织“校园生态观测计划”、与地理教研室组织“向绿而行”植物园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与政治教研室联合开展的“与法同行·典亮生活”宣传教育活动等,形成了“学科知识 + 公益实践”的立体模式,让德育不再是抽象概念,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过程。《微公益赋能成长:曲阜师大附中构建校园育人新生态》于2025年6月《今日头条》报道。
“学为人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点击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