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198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自2012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始终坚守在农村学校,用爱心与智慧浇灌着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花,用创新与坚守践行着教育的使命。既是信息科技和数学学科的教学骨干,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13年来,她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
她曾被评为曲阜市教学能手、济宁市教育教学先进个人、曲阜市优秀教师、曲阜市师德模范,荣获济宁市“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济宁市优质课二等奖、曲阜市基本功一等奖。
一、班级管理:用爱浇灌每一颗“种子”
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她深知,乡村孩子大多家庭条件有限,部分孩子还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亲情缺失等问题。她坚信,教育首先是爱的事业,只有用爱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才能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她对学生关怀备至。细心留意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有学生情绪低落时,总会第一时间找其谈心,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安慰和鼓励。
曾经有一个学生艾某某,爸爸50多岁了,常年在外打工赚钱,妈妈智力有问题,艾某某平时和他大爷相依为命。第一眼见这孩子,一件穿了好久的又脏又破的羽绒服,但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炯炯有神,怯生生的看着老师,不敢言语。他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很小,也不敢举手,家庭作业基本不做。平时和他交谈,他也是支支吾吾不敢出声。记得第一次叫他来办公室,他正巧看到同事在批评一个六年级学生,吓的那名学生哭的呜呜的,艾某某见此景,更不敢来到老师面前,踉跄着想往门外退。她笑着对他说:“过来,孩子,她看看你脸上那个黑点是什么。”他看到唐老师的笑脸相迎,慢慢的放松了心情。
后来,她经常利用课间把他叫到办公室,从他的家庭生活入手,慢慢的了解他的情况,鼓励他张口说话,树立自信心。他也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乐意和老师一起做题,探讨解题的各种技巧。这样,他一边做,老师一边给他批改,面批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思维和情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所以,教师多展现一份笑容,学生也会多制造一份惊喜。
此外,她还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她深知,乡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因此,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同时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了班级家长微信群,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享教育心得和学习资源,让家长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在她和家长们的努力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二、深耕课堂:让数学与科技“活”起来
在信息科技和数学教学中,她始终秉持着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科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乡村学校的信息设备相对有限,她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教学方法。2024年,在曲阜市教育和体育局的协调下,接受腾讯成长守护和壹基金发起“给孩子一堂科技课”活动的捐赠。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师生的科技学习提供一个窗口,助力了欠发达地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获得价值10000元的科创支持(含10台小车机器人和3套赛事拓展包,15课时配套课程、2500元的科创金)。她带领学校的孩子们开启了“科技社团”,科技课上,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被彻底激发。他们亲手组装小车机器人,并让小车机器人按照指令前进、后退。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看似简单的科技小实验、小制作,为乡村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触摸到科技的神奇力量。
三、教育扶贫: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和挑战,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她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帮助,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学生在某方面有特长时,会积极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宫某某,刚入学他上课的时候嗓子里总是不自觉的发出声音,时不时地“吭”一声,一开始全班学生还有点不适应,他一“吭”,大家就笑一笑。后来,他爷爷来找她,说宫某某小时候发烧对脑神经有损伤,嗓子不太舒服,现在已经在配合医院治疗。希望老师们对他要求不要太高,同学们也别嘲笑他排斥他。后来在她们的教育下,学生们慢慢适应了他课上的声音,和宫某某处的也很好。因为长期吃药,课堂上宫某某总是眼皮打架没精神。为了配合他的治疗,她课上没强求他学习,每天都是利用午休的时间,让他吃完饭来校,专门给他补习上课拉下的功课,趁他精神充沛的时候多教授几个题型,在教室里随听随做,作业练习也都是直接批改,纠正错误。后来他的嗓子好了,精神充沛,活泼可爱。
四、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成长
她深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她始终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
在工作中,勤奋敬业,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工作。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最好。用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让学生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不能敷衍了事。
在生活中,她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经常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例如,她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社区打扫卫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五、终身学习:做教育路上的“追光者”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她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她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
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和学术期刊,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她还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不懈的努力,她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在教学比赛中获奖,所教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连续多年优异。
13年的教育生涯,她用爱与智慧、创新与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不仅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她将继续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乡村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培育出更多的桃李,让乡村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点击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