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能够战胜他人的人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在老子看来,“自胜”比“胜人”更为重要。
“自胜”就是要战胜自我,克制自己。只有善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克服,才能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无限地趋于完善,成为真正的强者。曾国藩在家书中对“自胜”这样解释,“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韩非子在《韩非子·喻老》中解释老子“自胜者强”观点时提出“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故曰:‘自胜之谓强。’”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自胜之谓强”。唐玄宗对老子“自胜者强”这一思想有所感悟,在《御注道德真经》中写道:“能制胜人者,适可谓有力。能自胜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强尔。”宋徽宗在《御解道德真经》中对老子“自胜者强”观点解释为:“至人尚德而不尚力,务自胜而不务胜人。智者诈愚,勇者若怯,此胜人也。而所恃者力。胜己之私,以直养而无害者,自胜也。出则独立不惧,处则遁世无闷,无往而不胜,所以为强。”可见能够掌握、控制和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智慧的强者。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中记述了一则故事:“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商鞅在《商君书·画策》中也写道“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所以要想战胜别人,就要先战胜自己。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能够战胜自己的强者呢?
自胜先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想战胜自己首先得了解自己。隋朝名儒王通在《中说·周公篇》中就指出:“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并且克服各种私心杂念、战胜自己的人,才是英雄。也就是说,人对自己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判断,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在行动中便能扬长避短,无往而不胜。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自胜需内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要想战胜自己还要时常进行自我反省,只有内省自审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战胜自我。孔子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遇到问题是否能从自己找原因。《礼记·中庸》中指出“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作为君子应经常进行内心省察,就不感到内疚,也无愧于心。《论语·颜渊篇》强调“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省后能做到问心无愧,那就没什么可忧愁和畏惧的。所以君子要通过时时“内省不疚”,逐步完善修养以成就高尚德操,便能无所畏惧。唐代李世民以人为镜,察纳雅言,知不足而后改之;南宋理学家朱熹强调向内探求修身之法,主张在内心下功夫培植本原。
自胜重克己。要想战胜自己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克制并战胜自己的欲念。龟山先生杨时在《二程粹言·论学篇》中指出“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东汉杨震面对故人贿赂和“暮夜无知者”的说辞,留下了“四知拒金”的美谈;三国刘备去世前,曾给儿子刘禅留下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只因“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勉励党员干部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反省自我,战胜自我,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一个政党要想长盛不衰,就必须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刀刃向内,善于剜疮刮骨。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因革命而生、由革命而兴,依革命而强、靠革命而大。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勇于自我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是接近,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来源:《济宁日报》
作者:陈力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