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探索“非遗+普法”融合新模式 拓宽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径

日期:2025-10-21 09:42 浏览: 来源:曲阜市司法局

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市立足“东方圣城”文化根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创新普法形式,构建起“非遗为体、法治为魂、文化为桥”的普法宣传新格局。通过深度挖掘儒家“礼治”“德法兼治”思想精髓,将楷木雕刻、尼山砚篆刻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普法宣传阵地,打造出“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法治精神培育的双向赋能。

依根植文化沃土,

多维融合激活“一池春水”

曲阜市紧紧围绕“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做文章,精心筛选了一批与法治精神契合度高、群众基础好、表现力强的非遗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非遗+普法”工作体系。

匠心传承,法治雕琢

方寸之间镌刻法治理念

非遗+普法

充分发挥曲阜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技艺精湛、寓意深远的特点,组织非遗传承人与法治工作者、文创设计人员组成创作团队,将法治元素巧妙融入实物载体。法治主题雕刻,在楷木雕刻、尼山砚雕刻、葫芦雕刻中,创新设计并制作了系列法治文创作品。“孔子执法”主题楷雕摆件、“法治人物——皋陶”葫芦雕刻、“灋”字古体、象征公正的法兽“獬豸”、民法典主题IP形象、“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等法治格言警句,呈现于砚台、镇纸、摆件之上,使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可观赏、可触摸、可感悟的法治宣传品。法治剪纸与拓印,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宪法精神、民法典要点、反诈骗知识等内容的剪纸作品,线条流畅,主题鲜明。利用传统拓印技艺,制作含有法治名言警句的拓片模板供群众体验,实现互动普法。开发“法治纂刻”体验工具包,让群众在亲手篆刻的过程中,静心体会“法”字的重量与内涵。一系列活动在社区、学校、文化集市开展,深受欢迎,一件件精美的法治非遗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流动的、可流传的法治宣传阵地,使民众在欣赏、把玩、体验制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

文艺搭台,法治弦歌

乡音乡韵唱响法治新风

针对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居民对地方戏曲曲艺的喜爱,曲阜市大力推动法治内容与传统曲艺形式结合,让普法工作“唱起来”、“演起来”。组织专业编剧、曲艺演员与法律从业者合作,创作、排演了一批高质量的法治文艺节目。山东快书《自食其果》,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反邪教知识;竹板书《人人都学民法典》,用朗朗上口的唱词梳理民法典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亮点;小品《调解室的故事》生动再现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宣扬和谐化解纠纷的理念……这些节目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情节、有人物、有冲突的生动故事,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接地气。在春节、元宵节、国庆等节假日等重要时段,组织普法文艺演出团、庄户剧团等深入各乡镇街道、村庄社区进行巡回演出,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极大增强了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时节相宜,法治浸润

岁时节令融入法治元素

紧扣中国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的时间节点,将普法工作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实现“适时普法”“情境普法”。于春节张贴春联,书写赠送“法治春联”,让法治理念随祝福入户;于元宵竞猜灯谜,举办“法治灯谜会”,让法律知识在趣味中解码;于端午包制粽子,在香包粽叶上印制法治标语,让法治精神与传统滋味同享……让普法工作紧跟岁时节令,使群众在欢度节日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获取法律知识。利用特色活动平台,借助“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基层巡演”活动走进尼山镇鲁源新村等大型活动契机,在演出现场同步设立“法治非遗”互动展区,集中展示各类法治非遗作品,并设置篆刻、剪纸等体验环节,让群众在观看演出之余,能近距离接触、亲手体验法治文化与非遗技艺融合的魅力,“观演+体验”模式进一步丰富普法层次,提升活动效果。

薪火相传,培育新苗

非遗传承人涌现普法新力量

注重发挥非遗传承人在社区和行业内的独特影响力,将其培育成为普法宣传的新生力军。培育“普法传承人”,在全市范围内,邀请一批既有较高技艺水平、又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普法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授徒传艺、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时,主动融入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法治故事、法治理念,使其成为法治文化的传播者。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将“非遗+普法”引入校园,在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活动中,开设“法治非遗小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指导学生创作简单的法治主题剪纸、篆刻,让青少年在动手动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法治观念,实现文化传承与法治启蒙的双重目标。

“非遗+普法”融合共生

法治文化焕发新彩

普法实效实现飞跃

“非遗+普法”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普法的窠臼,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硬性灌输”到“软性浸润”的根本性转变。群众参与学法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激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法治宣传的到达率、普及率、知晓率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和青少年中,这种贴近生活、富有情感温度的普法方式,传播效果尤为突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非遗传承焕发时代生机

普法工作为传统非遗项目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创作主题,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展示平台。法治元素的融入,使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社会主题紧密相连,吸引了更多社会关注,特别是激发了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拓展了非遗项目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特色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今年以来,曲阜市共申报省级“非遗传承+普法宣传”相关创新项目6项,非遗法治文创展参与人数达千余次,“非遗+普法”已成为曲阜市普法工作乃至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和特色品牌,成功地将法治文化建设的根基深植于儒家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沃土之中,展现了法治宣传的中国气派、山东特色和曲阜韵味,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下一步,曲阜市将继续深化“非遗+普法”融合模式,在拓展融合领域、提升作品质量、培育专业队伍、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挖掘更多非遗项目与法治的结合点,开发更具互动性和数字化的普法产品,推动“非遗+普法”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法治效益的最大化,让法治文化建设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