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更是为民服务的底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法治为民实事”常态化、长效化,特开设“法治为民实事”专栏,集中展播全市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惠民成果。
我们期待:以展播促交流,让各单位在互学互鉴中拓宽思路;以案例强担当,激励更多法治工作者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实效聚共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我们共同讲好法治为民故事,以法治微光汇聚民生暖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曲阜凝聚力量!
今天推出第五期:融合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 深耕青少年法治教育沃土——曲阜市公安局打造“儒法润少年”校园普法品牌
一、工作开展意义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八五”普法的核心任务之一,曲阜市未成年人基数庞大,2019年至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呈连续上升态势,这暴露出传统普法模式在针对性、文化渗透力上的不足。“八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需“深挖传统法律文化”“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合”,曲阜市公安局立足这一要求,创新推出“儒法润少年”校园普法品牌,通过儒家法治思想与现代法律体系的融合,重构青少年法治教育路径。
二、推进措施
(一)深挖文化富矿,实现“儒”与“法”的创造性融合,打造有根魂的法治课堂
1.系统梳理儒家法治思想资源
重点聚焦与青少年成长、规则意识、责任担当、预防犯罪等密切相关的思想精华,研读儒家经典著作、地方史志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法治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智慧,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超过20万字。
2.活化利用本地文化地标
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巧妙选取曲阜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场所作为法治教育的“活教材”和“实景课堂”切入点。
孔庙“诗礼堂”:以“诗礼传家”传统为纽带,讲授《明礼守法,筑牢立德树人根基》课程。阐释“礼”作为古代社会规范与当代法律、校规校纪的内在联系,强调“明礼”是“守法”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青少年理解规则的价值与遵守规则的自觉。
孔子博物馆“明于礼乐”单元:通过“礼乐”制度的展示,讲授儒家“德主刑辅”“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教化与法律惩戒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预防为先、教育为本”的深刻道理,筑牢远离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
尼山圣境大学堂“礼厅”:在宏大的礼乐文化氛围中,讲授《尚诗礼,学法守底线勤学提上限》等课程。将“礼”所蕴含的秩序、尊重、和谐精神,与现代公民的守法义务、权利义务、边界意识相结合,激励青少年既要严守法律“底线”,又要通过勤学提升个人品德和能力的“上限”。
3.开发特色精品课程
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仁爱”与法律的公平正义、“诚信”与契约精神、“孝悌”与家庭社会和谐、“慎独”与自我约束、“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等具体契合点,用青少年听得懂、感兴趣的语言和故事(如孔子断案轶事、经典格言警句)进行现代性阐释,使抽象的法治原则变得生动可感、有据可循,极大地提升了法治宣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
4.建立本土化案例库
筛选、剖析曲阜及周边地区近年来发生的200余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受侵害的典型案例。在讲解案例时,不仅分析法律条文和后果,更注重从儒家伦理角度剖析行为失范的根源(如缺乏“仁爱”之心导致欺凌、不守“诚信”引发诈骗、不懂“孝悌”引发家庭矛盾等),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反思与法治认知的双重提升。
课程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习法律、探究传统文化的双重兴趣,有效增强了法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持久影响力,为校园法治教育注入了灵魂。“原来法律精神和《论语》讲的道理是相通的!”“在孔庙里听法治课,感觉特别不一样,印象特别深!”成为学生们的普遍反馈。
(二)坚持精准滴灌,分层分类施教,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按学段精细划分
深刻认识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面临的法律风险点截然不同,将授课对象明确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三个层级。
2.内容差异化定制
小学阶段:大量运用生动故事、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将“法”融入“礼”的日常行为要求中。侧重基础规则意识、安全自护(防拐骗、防校园欺凌启蒙)、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儒家倡导的基本伦理规范教育。
初中阶段:紧密结合案例,阐释“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与现代违法行为的关联,强调行为边界和法律责任。聚焦青春期常见问题,深入讲解预防校园欺凌、远离毒品、网络安全(防沉迷、防诈骗)、谨慎交友、识别不良行为等。
高中(职高)阶段:引入更深层次的儒家义利观、责任担当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侧重公民权利义务、刑法常见罪名认知(如打架斗殴、盗窃、性侵害相关犯罪)、社会责任感培养、职业法规启蒙、网络犯罪风险(如帮信罪)等。
3.按需求动态调整
事前沟通:每次授课前,与学校领导、班主任深入沟通,了解该校近期安全管理重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苗头或突出问题(如某季节高发的溺水、火灾隐患或特定时期出现的网络诈骗新手法)。
按需定制:根据沟通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即时调整授课侧重点和案例选择,确保内容紧密贴合学校当前的安全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一校一策”“一时一策”。比如,针对网络游戏充值诈骗高发,及时加入相关反诈内容;针对毕业季学生情绪波动大,加强预防打架斗殴和理性处理矛盾的宣讲。
4.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多媒体互动:精心设计PPT,融入大量图片、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设置问答、情景模拟、小型辩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思考。
语言贴近学生:避免使用生硬的法言法语和官话套话,多用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身边事例,使法律知识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精准化的教育策略确保了法治教育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高度匹配,显著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普遍反映,“儒法润少年”的讲座“说到点子上了”“解决了我们当前最担心的问题”。学生们也表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三)凝聚志愿力量,拓展覆盖范围,形成可持续的普法机制
1.组建专业志愿队伍
2023年2月,成立“儒法润少年”校园普法志愿队,成员以法制大队民警为主干,吸纳了部分有宣讲热情、具备法律或教育背景的派出所民警、退休老警官以及合作的律师、心理咨询师等。
2.发挥核心示范作用
孔涛同志作为发起人和核心讲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授课经验、案例库给团队成员,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试讲评课,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其个人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授课风格和军人特有的奉献精神,成为团队的旗帜。
3.统筹协调保障运行
志愿队内部建立高效的协调排课机制,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周末、晚上)、调休时间进行备课和授课,确保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4.延伸普法阵地
品牌活动不仅覆盖全市大中小学,还积极向企业(特别是青工较多的企业)、社区延伸,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的法治宣讲(如针对企业青工的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针对社区群众的防范电信诈骗、民法典知识等),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志愿队的成立,使“儒法润少年”从个人行为升级为有组织、可持续的团队项目。2023年以来,团队足迹遍布曲阜市50所大中小学校以及众多企业、社区,累计开展法治讲座94场次,直接覆盖师生及群众达5万余人。这种志愿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放大了普法声量,确保了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展现了公安民警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三、阶段成果
一是全市近五年来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人数首次出现下降(2021年增长145%、2022年增长127%、2023年增长169%、2024年增长27%、2025年上半年比2024年上半年下降36%)。
二是近两年进行过三个专题以上法治专题授课的学校,案发数都明显下降,比如,孔子高级中学2024年报案19起,立案处罚4起,2025年上半年报案和立案均为0;曲阜职业中专2024年报案36起,立案处罚11起,2025年上半年报案2起,立案处罚2起。
三是济宁市于2024年年底创办的“经航未成年人专门矫治学校”,截止目前,全济宁地区招收的200名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曲阜市仅有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