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语出东汉学者王逸《楚辞·章句》,意思是:不接受不应得之财物或其他利益,是为廉洁;不沾染污浊之气而保持纯正,是为洁净。这一理念强调,为人处世须头脑清醒、坚守原则、不为外物所惑,真正做到廉与洁的统一。对于为政者而言,更应克制私欲、秉持公心,以廉自律、以洁修身。
“以清白为本,以廉洁为荣”自古便是为政者的基本操守。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曾说:“廉者,政之本也。”他历仕三朝,辅政半个多世纪,却甘居闹市陋室,还将君主所赐财物分予贫苦百姓。晏子以“居陋室而察万民,散千金以济苍生”的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廉的典范。
清代郑板桥为官十余载,卸任时仅雇三头毛驴,一头自骑,两头分驮书籍行李,由一差人引路解甲归田,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清代名臣于成龙,二十年来布衣蔬食,去世后遗物仅一套官袍和一只盛豆豉的罐子,他以“天理良心”四字诠释了何为清廉。这些先行者将个人操守与家国大义相融合,将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更作为为政者必备的素质。
“不受曰廉”,在于以自律抵御腐败。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始终是抵御腐败侵蚀的内在防线。《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为官之前,一年夏天外出,因天热口渴难耐,众人争相摘食路旁梨树上的梨子解渴,他却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非己之梨,岂能乱摘!”对方劝说道:“乱世之中,此梨并无主人。”许衡正色回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以小可以见大,许衡日后为官数十载,从不妄取俸禄之外一钱一物,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廉楷模。“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意味着,即便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仍以高度自律坚守道义,克制贪念、抵御诱惑,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守住为官、做人的底线。
“不污曰洁”,在于以纯粹守护人格之高洁。所谓纯粹,是指始终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驱动,不做任何玷污人格之事。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经昌邑时,他曾举荐的官员王密前来谒见,并献上巨额钱财,以表感谢。杨震拒而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他顾虑旁人知晓,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道: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王密闻言羞愧不已,携金离去。杨震不为利诱所动,以纯粹之心捍卫了自己的高洁人格,成为千古佳话。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做事、做人应当清廉自持,不属于自己的,再微小也不能取。焦裕禄严格教育子女不可“看白戏”,并推动县委制定“十不准”规定;谷文昌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慎独慎微,公私分明,严守规矩;杨善洲克己奉公,“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是他一生恪守的行为准则。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处世、做人皆堂堂正正,以一身正气、骨气和底气,达到“拒腐蚀、永不沾”的精神境界。
“欲事立,须是心立”,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以历代先贤事迹为镜鉴,时常反躬自省、勤修己身,始终做到“不受”“不污”。要以俭养德,戒除特权妄念;以敬畏法纪之心,筑牢思想防线。唯有如此,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做到思想上一尘不染、行动上一身正气,真正彰显“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正气。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江美田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