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防山】撑起群众“健康伞” 搭起干群“连心桥”

日期:2025-01-20 09:15 浏览: 来源:曲阜市防山镇

走近山东省曲阜市防山镇钱家村,一条条村道平坦宽阔,一座座农家庭院干净整洁,随处可见文明标语,家家户户门前挂着家风楹联,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一幅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在这里,党建引领有力度,物质基础有保障,医养融合有机制,心灵栖息有场所,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康养小院:医养融合,养老变“享老”

“嘟嘟嘟……”钱家村“康养小院”卫生室值班医生李兴荣的“智慧医养”设备上,响起警报声,提示孔庆连老人出现了“心率异常”。

李兴荣立刻起身拎起急救箱,跨上自行车,根据定位急匆匆奔向村头的文化广场,看到正在健身的老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得知老人是因活动较多造成心率加快,身体无碍后,叮嘱老人运动要适量,防止过度消耗体力而引起身体不适。

“心率是衡量健康情况的重要指标,低于60或高于120,老人们的智能手环会自动向平台发出警报。”李兴荣介绍,为老人配备的智能手环可依托智慧养老平台,采集佩戴者的血压、运动、位置等信息,通过时段数据的自比对技术,掌握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如有异常,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也可通过智慧平台同步收到警报信息。另外,智能手环还设有紧急呼叫功能,收到呼叫,值班医生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医疗救助。

小小智能手环的背后,是钱家村“康养小院”带来的智慧康养生活。在钱家村,每名70岁以上的老人或半失能的残疾人都佩戴有智能手环,惠及160名村民。康养小院负责人艾新新说,“现在物质生活好了,精神也有了照料,有事就找村干部,唯独看病是个麻烦事,最怕出现个突发疾病没人知道。”

为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去年6月,钱家村投资65万元建成的“康养小院”投入运营,配备有诊断室、治疗室、康复室等业务用房,开展三级诊疗、中医康复等特色服务,卫生室实行24小时轮岗值班制,院内还有“幸福食堂”、书画室、观影室、休闲室等,集生活、娱乐、医疗服务于一体。

70岁的袁振英老人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入住“康养小院”半年后,精气神好了许多。

“我有慢性病,还腿脚不好,现在住进了‘康养小院’,吃喝不愁,看病也方便,真是又舒心又安心!”袁振英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足。

钱家村“康养小院”目前已为22名老人安了“第二个家”,为300多名村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这是曲阜探索农村医养融合、破解养老困局的有益尝试,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健康养老”“幸福养老”。

心灵驿站:“敞开心扉,迎接阳光”

沿着村里的主干道前行100米处,有一处古朴静谧的小院,叫作“心灵驿站”,白墙灰瓦、绿植环绕,走近小院,心情不自觉地放松下来。踏进屋内,可见“悦纳、感恩”“敞开心扉,迎接阳光”等字句,传递着“和为贵”的儒家文化思想精髓。

据钱家村党支部书记史国强介绍,以前的“和为贵”调解室设置在村委大院里面,偶尔调解一些邻里纠纷,后来随着村风民风的改善,纠纷也越来越少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村民已经不好意思寻求调解了。

“矛盾少了,并不代表没有矛盾,大家不来调解,也不代表不需要调解。”史国强直言,在村干部们与村民的交流中发现,“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精神需求就更加显现出来。我们发现,村民普遍提到精神压力大,不管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小心事’。”

2022年,钱家村“和为贵”调解室升级为“心灵驿站”,搬出村委大院,择址一处小院,定位为“谈心室”“拉呱室”,避免了村民直面“矛盾调解”的尴尬。张运莲和孔凡梅这对“模范婆媳”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去年的一天,张运莲老人因家庭变故,搬至儿子家中,与儿子儿媳共同居住。生活方式的差异,让婆媳二人很不适应。尽管双方都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建立亲密的婆媳关系,总还是缺点“火候”。

“他们彼此之间非常客气,一看就是有距离感,一点都不亲近,咱得撮合撮合!”联户党员史国生在入户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二人颇为微妙的关系,便邀请他们前往“心灵驿站”喝茶唠嗑。

小圆桌前,村妇联主席王凤菊与“婆婆”张运莲推心置腹谈心事;小方桌前,志愿者颜廷华与“儿媳”孔凡梅敞开心扉唠家常。不到一晌的功夫,方桌前的二人端着茶杯来到小圆桌前,心结打开了,隔阂消除了,小小驿站充满欢声笑语。

“‘心灵驿站’启用两年来,成为我们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矛盾的好方法,共处理80多件群众诉求。孔凡梅和张运莲婆媳,现在好得跟亲娘俩似的;史建超因为青春期有点叛逆心理,爷俩关系不和,现在跟朋友一样;史保喜和史继国这对老邻居和好了……”史国强细数着那些被“心灵驿站”改变的村民。

好家风凝聚好村风,好村风滋养好家风。除了“心灵驿站”,钱家村还通过家风建设、儒学讲堂、美丽庭院、文明实践等基层治理抓手,营造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的良好风尚。

党建引领:网格赋能,乡村善治

一直以来,独居老人生活问题令人担忧,尤其在农村,这一弱势群体数量在与日俱增。而在钱家村,独居老人即便足不出户,也至少有三个人前来探望,用村里话说,叫“三大员”,即党员、巾帼、法治三名网格员。

清晨的第一缕暖阳照进村民史广臣老人干净利落的庭院里,老人悠闲地喝了几口热水,便哼着小曲打开大门,远远地朝着胡同南头挥手。

“大爷,今天起这么早啊?吃饭了呗?”

“来,小邱,快进来坐坐!”

史广臣老人今年70岁,住在钱家村第一片区第三网格中的孝贤胡同。“小邱”是他的包保党员网格员邱国友,负责该胡同的联户工作,每天早晨出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胡同里挨家挨户串串门、帮帮忙,像史广臣这样的独居老人,是他关照的重点,除了每天清晨的常规问候,还会给予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

让老人感到安心的,还有巾帼网格员王凤菊和法治网格员史艳红。王凤菊负责老人的美丽庭院打造、心理疏导、节日慰问关怀等,史艳红负责为老人普及法律常识和政策知识。

“村民遇见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网格员。我们在党员划片定岗联户的基础上,整合志愿者力量,扩充网格员队伍,满足群众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史国强介绍,钱家村把全村划为5 大片区、16 个胡同,明确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员,每个胡同设有党员胡同长、巾帼胡同长、法治胡同长,实现了“小事在家调,大事胡同了,矛盾不上交”的乡村善治格局。

“三网治村”制度实行以来,网格员入户走访随访1600多次,收集民情民意147条,解决100余户村民实际困难,帮促23户村民新上了种植养殖或加工制作项目。科学而密集的网格化管理,让乡村治理和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党建+网格”管理新模式,解锁了钱家村基层治理“新密码”。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里还发展起旱藕、花卉、火龙果、草莓等经济作物,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活水”,为乡村振兴发展“造血蓄能”。近年来,钱家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