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记抗战老兵张受清同志

日期:2024-09-29 11:42 浏览: 来源: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928年7月,安徽省含山县运漕镇大尹村,一声婴儿的啼哭惊醒了乡村的黎明。破落的土墙、院中的石榴树、叶面上滚动的露珠、枝叶间啁啾的鸟鸣,仿佛对这新生命的到来而感到好奇,唯独父亲望着家徒四壁的土屋,欣慰的同时而内心暗暗发出一声叹息。张受清的名字是村中张私塾给起的。运漕镇地处含山南端,东临和县、南濒无为、西临巢湖,三县交界,四周环水。当时的农村,水多,地薄,亩产量低,很多的农民都是吃了上顿,下顿没有着落。

1936年7月在本村读书1年零3个月的张受清回家放牛,1941年12月当学徒、当帮工。在缺衣少食的童年时光里,17岁的张受清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转折点——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新四军。

新四军是正面战场上共产党的主力部队,装备相对于八路军要好些,1937年10月12日,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南方8省13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经由中共中央提名,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张受清参军是机缘巧合,1945年6月,当时一支部队经过大尹村前的小溪边时,张受清割草回家,看到这支队伍正在休息吃饭,一位战士把手中的半个窝窝头递给他。不知什么原因,他把背篓放在一棵柳树后,偷偷跟上了这支队伍。就这样,他参加了新四军,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这是番号新四军7师28旅61团2连,当时最先接触他的是战士武开玉。

当时的情况是日本侵略者还占据着中国,张受清入伍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因为好奇,还是因为填饱肚子,那时也记不起什么原因,就稀里糊涂的成了新四军部队中一员。

这样,和贫穷作抗争的张受清,走向了战场,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接受着战争的洗礼。在革命征途中面对炮火硝烟、枪林弹雨,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将生死置之度外,历经百战,英勇杀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抗美援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二连,由于他的英勇果断、不畏牺牲,短短几年就由战士提升为副班长、班长、排长。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兵两个月的张受清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这个面对敌机轰炸而面不改色、面对呼啸的子弹毫不畏惧、面对凶残的敌人奋勇拼杀的小伙子激动万分。他来到小河边,用沙子堆了个堆,插上一根香烟,落下了伤心而激动的泪水。他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尹村,想到战火中牺牲的二蛋、小虎、小李等一个个鲜活的战友,想到了战火中屹立不倒的烈烈军旗。

抗战胜利后,张受清随新四军一路拼杀、一路征战,北上进入山东地段。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并把建设强大的野战军作为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条件。同时,还把组建华中野战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1946年10月张受清编入三十三团一连,由于工作需要,当了一名和烟火打交道的炊事员,期间参加了解放枣庄战役。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下辖的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张受清就隶属于华东野战军4纵11师33团1连,他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这一年,19岁的张受清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隆重的宣誓仪式上,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为了战争的需要,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将随时听从党的召唤,随时为人民牺牲一切。

1947年1月,张受清参加第二次解放枣庄战役,作为参军近两年的革命战士,他成熟了很多、见到了不少战场上的你死我活的血腥场面。9日晚,左纵队向枣庄方向发展进攻,连克枣庄外围郭里集、齐村等据点,歼整编第51师第113旅(欠1个团),然后在右纵队第8师配合下,对枣庄市区展开逐堡逐屋争夺,战至20日下午,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歼灭,俘虏师长周毓英。这次战役,对张受清触动更大,他似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更加坚定了必胜的信心。鲁南大捷,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决策下的一场漂亮的歼敌战,也是陈毅、粟裕等同志的有效指挥战,更是山东、华中广大军民团结一致的英勇奋战史。这次战役,歼敌五万余人,夺取了战场的主动,为夺取莱芜、泰安、孟良崮等战役取得主动权。

1947年2月的一天,东方露出曙光,早晨的空气里还有透骨的凉气。一声嘹亮的冲锋军号声划破了莱芜宁静的天空,莱芜战役打响了。刚参加完枣庄战役的张受清接到上级命令,和部队经过多半夜的急行军的又参加莱芜战役,我军兵团历时63个小时战斗,共歼敌国民党军5.6万余人,稳定了山东解放区大局,为夺取全国解放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张受清又于1947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947年7月参加菏泽沙土集战役,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一次次战火纷飞,一次次的冲锋陷阵,一次次的血肉拼搏,现在,他逢人便说,我是的“大命”的人,看着身边一个个战士像稻草一样匍匐倒下,我也感到了痛苦,而这种痛苦多了,反而激发我更强的战斗意志。当时情况是任务就是命令,活着就得战斗,站着就得冲锋。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战场上,你是无法选择和确定自己命运的。

在战争洗礼中,张受清逐渐成熟,迅速成长起来,1950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24军72师216团时担任班长,1951年4月任排长。1952年9月至1953年6月,入朝鲜24军216团任副连长。随9兵团参加了东线元山港战役,1953年12月转入西线作战,参加了五圣山阵地战。1953年至1956年1月抗美援朝期间回国后的他在曲阜9兵团留守处速成中学学习班参加文化学习,1956年2月学习毕业回到原部队。

1958年5月张受清转业在江西七里岗农场工作,1960年8月,在江西省抚州市钢铁厂任车间主任,1962年5月到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供销社,先后任股长、工会主席。

1973年4月,由于工作调动,调到曲阜县一棉厂工作,任副厂长,一直至1987年离休。曲阜县一棉厂隶属曲阜县供销社,刚建厂不久,当一个满口安徽语言的外地人出现在工厂时,很多人不知道张受清辉煌的过去和英雄的事迹,用他的话说,过去的一切都不值得炫耀。在曲阜,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的工作,把在战场的拼劲、狠劲用到了工作中,当时45岁的正值壮年的他精力充沛,他把对战友的思念转为工作的热情。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妻子、女儿和儿子给予他工作上、生活上的支持和理解。张受清共有四女两子,而今也已工作优秀,事业有成。儿子张安东曾在曲阜一棉厂工作过。

张受清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解放华东南勋章、莱芜战役胜利勋章、淮海战役胜利勋章、朝鲜战争和平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勋章各一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一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勋章一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勋章一枚。获得中国人民赴朝顾问团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

离休后,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张受清老人不忘坚持学习,继续关心党和人民的事业。他棋艺高超,曾代表供销系统参加县里组织的象棋比赛,获得多次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三等奖。他经常读书看报,关注时事政治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对于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人感慨万分,他始终认为,我的一些战友有的化成青骨,留在了为祖国解放的热土上;有的化为忠魂,留在了抗美援朝的高山里;有的在中国的大地上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每当看到这些沉甸甸的解放奖章、纪念勋章、胜利勋章、和平勋章,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些荣誉更应该颁给那些永久的战友。

为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65周年,曲阜电视台专题报告了这个戎马一生的抗战老兵,他激动地对着镜头说:“我们是在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过来的人,胜利来的不容易,我们要万分倍加珍惜。”对于现代人,老人寄托希望嘱托说:“现在的话呢,我们要继续发扬以前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把我们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每个人都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希望。”对于老同志,张受清老人认为:“我们老年同志也要关心国家大事,守好晚节,搞好社会安定,这也是我们老同志责无旁贷的事情。”

这是一个抗战老兵的肺腑之言,也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的无私奉献,抛头颅、撒鲜血、不畏艰难的精神,才为我们筑起新的万里长城,让我们飘扬的五星红旗更加鲜艳、江山更加壮丽!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