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这些安全智慧对于实现和维护国家的稳定与长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国家政治安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国家安全,必然以政治稳定为基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并在祸患和危机出现前就警惕防范以避免发生。夏商时期,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部族方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围绕王位进行的激烈纷争,使得社会上层中的有识之士形成了忧患意识。夏桀时残暴无道,百姓深受其害,大臣关龙逢对此忧心忡忡,并以死强谏,显然已经预感到大厦之将倾。《左传》也提到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们从当时的实践中总结出应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经验,即在国内外局势稳定的情况下,也要注意预防祸患的发生。
二、国家经济安全:制民之产、开源节流
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而国家经济富裕的基础是国民富裕。孔子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如果出现百姓不足的状况,国家的动荡不安就在所难免。孟子也认为只有让百姓富足,社会才会安定,国家才会安全,于是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即保证授予普通人民一定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在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土地、房屋是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固定的生产资料,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社会也就安定了。
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大,其经济总量还是有限的,必须量力而行,开源节流。由此,墨子提出“节用”的主张,认为大量的财物消费和厚葬行为实际上就是浪费人的劳动力,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士兵们不能安于职守,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防范,所以要节制消费。老子也认为,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能够节制私欲,就能控制对内争权夺利、对外攻伐侵略的欲望,社会经济发展也就有保障,人民生活自然会逐步富裕起来,也就不会危害国家政权、影响社会安定。
三、国家社会安全:民心向背、敦行教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以民为本、重民爱民等价值取向,而这也是用以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的治国安民之道。追溯起来,民本思想在夏商时期就有所萌芽,《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语是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论断之一。《荀子·王制》中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非常著名的君舟民水论。船只有小小一只,水却广阔无边,拥有载舟、覆舟的能力,暗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唐太宗执政时期就常用这句话来警示自己,因为在他看来,就是因为隋炀帝恃其富强,横征暴敛,让民众苦不堪言,才使得隋朝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因为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力,因此油然而生出一种畏民观。
在文化精神层面,古人也意识到精神文化在维护国家社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倡导的礼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礼法关系来确保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儒家看来,由于人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良本性,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才有了从善到恶的变化,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道德教化,找回民众善的本性,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四、国家军事安全:慎战贵和、亲仁善邻
在军事方面,“富国强兵”一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中国自古疆域辽阔,卫国戍边保障国家安全客观上要求国家及其统治者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国防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是一个持强凌弱的民族。中国受农耕文明影响,形成了历来追求稳定与和平,不喜扩张注重防御的安全战略。作为东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中国始终秉承“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积极加强文化交流,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区域地缘秩序。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意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孙子兵法》反对轻易用兵,特别强调对战争要慎重从事,多次提醒明主和良将要“虑之”、“修之”、“慎之”、“警之”,即使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对抗形式和手段,也应当对战争行动进行精心谋划,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墨家倡导“非攻”思想,谴责不义战争,董仲舒认为“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虽是朝贡思想主导下的对外交往,但也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消弭战争、珍爱和平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维护国家安全也善用和平手段解决冲突,营造周边和平环境。
总而言之,古人的国家安全智慧是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与维护中央权威,追求国家大一统格局的立场相适应,这其中,国防安全是中心,政治安全是保障,经济安全是基础,思想文化安全是重要条件,民族关系安全是主要环节。其中,国家政治安全又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一切其他安全都以政权安全为转移。当然,不论国家安全思想的具体内容如何变化,古人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政治与社会秩序基础、形成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天下大同”的大一统国家理想,始终是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关键底色。
来源:《中国教工》
作者:卢宁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