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不畏人言,公者千古
西周建立,周武王当了天子,他下边还有三个有权的人,号称“三公”。第一个是太傅周公;第二个是太师太公,人称姜子牙,他是周朝的军事领袖,周武王的岳父,太子诵的外公;第三个是太保召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周公同父异母的兄弟。
那个年代有个政治上的道德原则,就是可以灭掉人家的国家,但是不能杀掉人家的后人,因此,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就只杀掉了商纣王。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原来商朝的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了防止武庚反叛,武王又在朝歌周围设邺、廊、卫三国,让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每人各领一国,以监视武庚,所以,这三个人就叫“三监”。
周公是灭商的功臣,在他拒绝了武王让他当天子的王命之后,周武王就封他到鲁国。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周公这人还没走,武王突然得了大病,不久病亡。周公先是辅佐武王的儿子姬诵即位当了天子,然后再与各位大臣商量,由谁来当摄政王,帮助成王治理朝政。
面对最高权力,周公有着清醒的头脑。这时候,朝中大臣各怀心思,都想角逐最高权力。周公心想,这个问题不是看面子的事,周朝刚刚建立,形势仍不稳定,国家仍在动荡,弄不好就会葬送父兄开创的事业,百姓们还会遭殃。凭着我的资历能力、品德修养、血缘关系,定能担此重任,应该当仁不让。因此,他自告奋勇,力排众议,当上了摄政王。
当时,反对周公摄政称王的王室重臣为数不少,不仅有管叔、蔡叔等兄弟,还有位高权重的开国重臣太公姜子牙、召公姬奭。周公对太公、召公说:“我之所以义不容辞当这个摄政王,是恐怕有人反叛周朝,到那时候就没办法告慰我的先王。武王死得早,成王年龄小,要想成就周朝的事业,我必须这样做。”周公虽然做了解释,仍然不能彻底消除他们的疑虑,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担当起历史大任,称王摄政,为的是政权巩固,天下大治。
周公摄政下的国家政权依然飘摇不定。管叔、蔡叔、霍叔等人始终怀疑周公篡夺政权,时时都在蠢蠢欲动。不久,他们就勾结武庚,纠集徐(今江苏泗洪)、奄(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和熊、盈等东方夷族反叛朝廷。这时,周公劝说召公支持平叛,并且安排召公在朝辅佐成王自己亲自率兵东征。他首先攻打朝歌,杀掉武庚、管叔,贬谪了蔡叔,流放了霍叔。接着,继续向北进攻,灭掉了奄、薄姑等50多个小诸侯国。然后一直打到东南沿海,彻底消除了商朝残余势力反叛周朝的隐患,而后凯旋。
一晃儿7年过去了,这时候成王已经20岁了,周公准备把治国理政的大权交还给成王。辅佐成王摄政的7年,周公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这7年的执政也使他积累了人脉,施展了才华。这时,朝中许多大臣都力主周公直接称王。可是,周公对于权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当初,他要出任摄政王时,很多人反对,他义无反顾,为了国家和百姓,什么样的流言蜚语他都能忍受。现在,成王已经到了能够治国理政的时候,又有人劝他称王,他心里更像明镜一般,为了国家和百姓就不能恋权,恋权就要出现国家的动荡。
周公是一个深知进退的人。这使我想起了周公在《金人铭》中的一句话:“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一个人,只有放低身段,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来源:选自《中国家风·诗礼传家篇》
作者:孔颖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