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881004339650G/2024-04528 组配分类: 人大建议结果公开
发布机构: 曲阜市科技局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2024-07-25 废止日期:
有效性: 规范性文件登记号:

曲阜市科学技术局对市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2号代表建议《关于以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来源:曲阜市科技局 浏览: 发布日期:2024-07-25 16:38

周长彬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与科技融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市科技局格外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引导鼓励各类农业主体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服务效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一是创新主体不断涌现。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推动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建立以科小库、高企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库和政策宣讲会为重点的“三库一会”体系,完善科技型企业“链条式”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建立一对一服务制度,截至2023年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53家,其中以同康农业为代表的种植业企业、以汇富机械为代表的智能农机企业等33家涉农企业已成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科技平台日益丰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校院所优势,围绕农业特色产业领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成省市级高能级平台40家,平台支撑科技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我市在涉农领域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人才飞地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不断提升涉农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充分利用高校院所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组织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化校企联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23年全市共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73次,其中涉农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17次,共签约4家大院大所,实体化运作3家,其中1家为涉农企业。支持渔丰农业等养殖业企业申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通过校企联合进行农业科技攻关,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虽然近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如您所言,的确还存在科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还不够精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将是我们下步工作中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结合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指标,量身打造个性化培育方案,重点培育虹美农业、巴士德生态农业等多家涉农企业申报高企,持续跟踪指导服务,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通过项目扶持、培训引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开发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项目,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持有竞争优势的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储备强劲动力。

二是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渠道。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深挖企业技术需求,梳理汇总,精准对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政策支持服务及时跟上,确保产学研合作见深度有广度。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双一流”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对接,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协助新元素、海根、良友等多家涉农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校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开展项目申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加快农业企业科创平台建设。在目前拥有各级各类农业企业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全力支持重点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已协助新元素等多家企业申报重点实验室、天利药辅等多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或是运用现代化、信息化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农业经济从“量”到“质”的提升,激发乡村产业创新创业活力。

四是发挥科技人才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我市122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乡村示范推广,组成科技特派团队深入基层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业带动、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等科技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加强与您的沟通和联系,将您的建议进一步融入我市科技工作中,以更好地促进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


分享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