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防治玉米叶部病害
夏玉米主要叶部病害有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根据田间调查监测情况,结合作物布局、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报今年我市玉米褐斑病偏轻发生,感病品种中发生;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小发生。望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做好调查,及时指导农民群众开展防治。
一、病害症状
1、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我市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或红褐色带状斑点,严重时病斑汇集在一起造成叶片干枯。
2、玉米小斑病: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主要发生在叶部,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中上部叶片蔓延。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3、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些长斑甚至超过30厘米,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4、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一般从上部叶片向中下部蔓延,病斑在叶片上分布较均匀,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初侵染病斑为水浸状褪绿半透明小点,后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由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形成的灰黑色霉状物,感病品种叶片密布病斑,病斑结合后叶片枯死。
二、预报依据
1、田间基数 通过田间调查,玉米褐斑病病田率26.7%;病田平均病株率1.8%,最高16%;病田平均病叶率2.9%,最高20%。玉米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在我市个别地块开始零星发生。
2、气候条件 根据市气象台通报,我市6月29日至7月20日持续中到暴雨程度的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块出现内涝,其中6月29日00时至29日10时全市平均降水量6.3毫米,7月1日00时00分至7时30分全市平均降水量15.1毫米,7月4日00时至4日07时30分全市平均降水量38.8毫米,7月5日13时至7月6日00时00分全市平均降水量62.5毫米,7月7日6时至8日17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47.1毫米,7 月19日 14 时至7月20日 09 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84.1毫米,降雨过程频繁、强度大、雨量大,造成田间湿度大。且近期我市仍将持续有不同程度程度的降雨,非常利于玉米褐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为害。
3、生育期吻合 我市夏玉米当前生长正处于小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正是玉米叶部病害发生为害的时期,加之田间湿度大,利于叶部病害的发生。
三、防治指标 病叶率15%
四、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因前段时间强降雨造成的玉米田里积水,要及时挖排水沟,排除地里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玉米褐斑病等叶部病害的发生为害。
2、化学防治:防治玉米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等叶部病害,每亩可选用43%戊唑醇悬浮剂30毫升,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毫升,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毫升,或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0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发生重的地块间隔7~10天,连续防治2~3次,喷药的同时可加入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脂,以增强植株抗逆、抗病力,有效促进植株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