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圣之中国司法鼻祖——皋陶

日期:2024-07-19 08:40 浏览: 来源:曲阜市司法局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

这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远古时期

这里是东夷族部落的居住中心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此绵延

5000多年前

这里是黄帝诞生地、少昊之墟

“三皇五帝”在此留下神踪伟绩

3000多年前

这里是商殷故国、鲁国故都

群贤荟萃、人才济济

2500年前

这里圣人辈出

“至圣”孔子在此传道

创立儒家学说

曲阜这座古老的城市

有着诸多

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关的

人物、典故、文物、典籍

“法治曲阜”微信公众号开设

“曲阜法治文化”专栏

旨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思想峰峦泱泱苍苍。回望中国古代思想史,2500年历史须看孔子,5000年历史当看皋陶。皋陶,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思想高峰。

皋陶,何许人也?

上古传说中,皋陶生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是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帝王的功臣,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大约4000多年。

之所以称皋陶为第一个思想高峰,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思想先河的源流,法治思想则是皋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

皋陶的言论主要见诸于孔子整理的《尚书》中,今文尚书的《虞书·尧典》《虞书·皋陶谟》,古文尚书的《虞书·大禹谟》,比较详细和完整。

作为尧帝时代深孚众望的贤臣,皋陶被舜帝任命为司法大臣。任命时,舜帝对这位长着一张削瓜脸的中国古代首位大法官寄予厚望:“南方外族部落经常来侵扰我华夏,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希望你来担任司法官,依法管理社会”“你可以依法管事,在野、朝、市三种场合使用墨、劓、剕、宫、大辟等五种刑罚惩处有罪之人,按五种罪行把罪犯流放到三类地方”“要明断是非,维护公允,让百姓信服”。

舜帝的知人善任,给了皋陶一个舞台。皋陶明确了自己的治国政理主张。

第一,关于以德治国。皋陶列出了“为官九德”:一是宽而栗,即既宽宏又有原则;二是柔而立,即既温良又有主见;三是愿而恭,即既谨慎又庄重;四是乱而敬,即既有才干又认真;五是扰而毅,即既善听意见又果敢;六是直而温,即既正直又不傲慢;七是简而廉,即既宏大又简约;八是刚而塞,即既刚正又不鲁莽;九是强而义,即既强勇又正义。皋陶认为,“君王如果能做到这九德,就能处理好天下大事;能做到其中三德的人,就能做卿大夫了;能做到其中六德的人,就能当诸侯了。”

第二,关于依法治国。皋陶认为,法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是上天规定了的人伦秩序,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君臣之间当和衷共济、互相恭敬、团结一致。上天用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庶人五等服装来彰显不同德行,又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种罪人。要建立起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理念。

第三,关于遵从民意。皋陶认为,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都是从百姓中听到的、看到的。上天褒扬好人、惩罚坏人,也是根据民意来进行的。所以说,上天与下民是通达的,只有敬畏民意,才能确保疆土长治久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只要上下一心、君民和谐,才有万事安宁、政通人和的吉相。

辅佐舜帝期间,皋陶继承性延续尧帝的经验,开创性地执行舜帝的指令,彰明五刑,推广五常教育,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得非常有效。

辅佐禹帝期间,皋陶极力维护禹帝的权威,专门到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要求当地民众支持和服从禹的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德治条文和法律法规,以使天下有所依、有所治。

皋陶设计的这些法律制度,强调了司法公正与审慎司法的原则,层次严谨、逻辑严密,严而不酷,疏而不漏,在社会上的推广效果很好。

皋陶还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他把经过周密思考、严密论证的法律条文,归纳成《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帝禹审阅,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律文书《狱典》就这样诞生了。第二件事:他发明了一种办案的方法:在大堂中供奉一只独角兽獬豸,一旦发现谁有罪,独角兽就用独角顶撞谁,十分灵验。“獬豸断狱”体现了皋陶的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断案如神,更彰显出司法公正、社会公平是皋陶司法的终极目标。“皋陶制典”“獬豸断狱”成为中国历史上依法治国的经典。

这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第一次政治改革和社会革命,一段影响了中华民族4000多年的历史。皋陶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第一抹曙色。

他是政治家,政绩显赫,功勋卓著,更是中国文字记载中的第一位思想家、法学家,是思想家辅佐政治家模式的成功开创者,是中国上古时期政治文化的主要拓荒者,是4000多年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理念的首倡者,是中华文化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的首创者,是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尤其是民本思想的开源者。

皋陶创造了中国上古到先秦时期政治文化史上的诸多第一。皋陶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贡献者,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皋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奠基者,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先行者。皋陶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皋陶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楷模,他的立言、立功、立德表现在治国理政的嘉言、良法、善政,对政治文化和司法制度的开拓。他的贡献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主导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华夏文明基本框架的最初范式。他留下了思想,留下了业绩,也留下了口碑,为世代政治家、思想家所景仰,成为圣贤形象的重要代表和主要角色之一。除了本文所引用的《尚书》,还有《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儒家经典《荀子》、道家经典《淮南子》、佛家经典《牟子理惑论》,春秋时期的《左传》、唐代的《后汉书》、清代监狱管理著作《提牢备考》等都留下了关于皋陶的记载。可谓史册留名、流芳千古。

孔子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孟子称赞皋陶说:“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已忧。”这些论述说明了皋陶仁政思想对孔孟思想的影响。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称赞皋陶:“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挚是伊尹、汤的贤相,咎繇即是皋陶,意思是,成汤和夏禹都能和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人志同道合,伊尹和皋陶也能和他们的君主和衷共济。这正是屈原所憧憬的君明臣贤、河清海晏的政治局面。

无有皋陶,何来孔孟;无有皋陶,何来清明!

正当禹帝想第三次举贤于皋陶,把皋陶作为帝位继承人时,皋陶却因积劳成疾病逝,终年106岁,后葬于今安徽六安。皋陶一生勤王有功、德高望重,虽然没能最终登上帝位,但孔子把他与尧、舜、禹一同并列为“上古四圣”,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把皋陶与“五帝、三王、孔子”并称为“人之圣也”。在中国历史上,皋陶是唯一被誉为“圣臣”的人。

历史的长河汩汩滔滔,思想的星空迢迢遥遥,皋陶像一尊矗立在长河源头滚滚烟尘中的丰碑,披满星光,曜而不灼,朗照乾坤4000多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