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及二者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演绎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是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问题的一把“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习近平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要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微观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所谓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运行中,需求不是被动的,供给需要需求牵引,更需要新的需求来实现。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供给侧,又要关注需求侧,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发展中实践。
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做减法,就是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的政策,坚持打持久战的战略。
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