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聪明的孔融
一说孔融,大家就会想到《三字经》中说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孔融是孔子的第20代孙,他父亲叫孔宙,是东汉时期曲阜人。
孔融有5个哥哥1个弟弟。一天,邻居送来一筐梨。妈妈洗好,端上来一大盘。孔融挑了大的分给哥哥和弟弟,最后,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吃了起来。
爸爸看了感到很惊奇,问他:“为什么把大的送给哥哥吃?”孔融说:“因为哥哥们比我大,他们就应该吃大的。”爸爸又问:“弟弟不是比你小吗,那为什么又把大的给弟弟吃?”孔融回答:“正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要让着他。”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爸爸激动不已,心有所悟。中国的传统,其实就一个“礼”字,知道了礼,才懂得让。一个人呀,只有懂得了礼,才能做到“自卑而尊人”。自己不放下架子,怎么会尊重别人?
孔融10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当时,有个很有才气的人叫李膺,在洛阳当大官。李膺家的门坎很高,如果不是什么名人,或者他的亲戚,想见见他连门儿也没有。孔融很好奇,非得想看看李膺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孔融连蹦带跳来到李府的大门。那门口戒备森严,门卫一看他是个小孩儿,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这时候,孔融灵机一动,对门卫说:“我是来走亲戚的,快通报您的主人让我进去。”守门人见状哪敢怠慢,立即通报。
孔融进去之后,李膺左看右看,怎么也不认识,心里纳闷,家里哪有这么个亲戚。因此,疑惑地问他:“请问,你和我到底是什么亲戚?”
孔融从容地答道:“从前,我的老祖宗孔子和你的老祖宗老子不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吗?那时候,孔子从鲁国跑了很远很远的路,来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周礼的事。他俩是师生关系,咱俩不是世交吗?”孔融的回答一下子震惊了所有在场的人。当时,太中大夫陈韪没有在场,他来到后宾客们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过了头,长大后可能就是愚笨的。”这时,孔融的眼球转了几圈,不紧不慢地说:“大人,我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尴尬地一笑,不置可否。
孔融机智的回答,让李膺开怀大笑,他说:“你这小孩儿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来源:选自《中国家风·诗礼传家篇》
作者:孔颖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