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适时收获及安全储藏技术

日期:2024-04-28 11:07 浏览: 来源:曲阜市农机事业发展中心

一、小麦的适时收获

小麦的成熟期,一般可分为乳熟、蜡熟和完熟(也称黄熟)三个时期。

1、乳熟期

这个阶段是从小麦开花授粉开始到灌浆基本结束,籽粒中储存的物质大多数是在这个时期内积累的。到乳熟末期的籽粒特征是:籽粒背面绿色渐退,转呈黄绿色,腹沟绿色,籽粒内部乳状液已浓缩,但仍可挤出。胚已具有发芽能力,并且发芽后也能正常生育,芒的中部变黄;开始外张,植株仍为绿色。乳熟末期籽粒的千粒重已达最大干粒重的80%以上。

2、蜡熟期

这个阶段又可分为蜡熟初期、中期和末期。蜡熟初期的表现是:籽粒背面黄白色,腹沟黄绿色,用手指甲掐籽粒容易掐破,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并可搓成条。颖上部及穗颈转黄,大部分叶片开始变黄,只有顶部1至2片叶仍为绿色;蜡熟中期的表现是:籽粒全呈黄色,柔软有弹性,用手指甲容易把籽粒掐断,千粒重接近或达到最大值,茎秆顶部全部变黄,颖壳基部仍为绿色。有芒的开始炸芒,麦秆仍有弹性;蜡熟末期的表现是:植株全部呈黄色,茎秆仍保持一定的弹性,籽粒形状、颜色都与原品种的特征相同,用手指甲掐籽粒已不易掐出痕迹,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整个蜡熟期内,植株的含氮物质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仍继续由茎叶向籽粒输送。一直到蜡熟末期才停止,在这个期间籽粒的含水量已降到20~30%。

3、完熟期(又称黄熟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植株已无干物质积累,麦秆逐渐失去弹性,穗部开始倾斜。籽粒含水量则进一步降低,而千粒重则比最高值略有下降。

鉴于小麦的三个不同成熟阶段的表现,即可看出小麦的蜡熟期里的中期和末期几天时间,则为最佳收获期,因为这是保持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和品质最优的时期,在这个最适宜的收获期内进行收获要宜早不宜迟,俗话说:麦熟一晌,八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这形象地说明了小麦适时收割的重要性。如果延迟到完熟期收获,除常发生落粒,掉穗或遇雨造成籽粒发芽等损失外,还可能由于籽粒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因呼吸、淋溶等作用而使籽粒中储藏的物质受到损耗,降低产量,影响品质,造成严重落镰;试验证明:小麦在完熟期收获比蜡熟期收获可减产23%左右,淀粉、蛋白质含量下降5%左右。反之,过早收获,茎叶中的可溶性物质不能继续输入籽粒里,而使籽粒灌浆不充分,造成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造成严重伤镰。因此,小麦的最佳收获期应选择蜡熟期里的中期和末期进行,这样能保证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二、小麦的储藏特性

(一)吸湿性强

小麦种皮较薄,无外壳保护,组织松软,含有大量的亲水物质,吸水能力强,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汽,易滋生病虫,引起发热霉变或生芽。其中白皮小麦的吸湿性比红皮小麦强,软质小麦的吸湿性比硬质小麦强。吸湿后的小麦籽粒体积增大,容易发热霉变。

(二)后熟期长

小麦打收后有明显后熟期。一般春小麦的后熟期较长,可达6 ~7个月;冬小麦后熟期相对较短,也为1~2.5个月。红皮小麦又比白皮小麦的后熟期长。多数小麦后熟期为60天,少数超过80天,一般以发芽率达80%为后熟完成的标志。小麦在后熟期间,呼吸作用增强,生理代谢旺盛;后熟完成后,可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储藏的稳定性。但是,小麦在后熟期间,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代谢旺盛,易发热、生霉,导致出现粮堆“出汗”、发热和生霉现象。

(三)能耐高温

小麦具有较强的耐热性。据试验,含水量在17%以下的小麦,在温度不超过54℃时进行干燥,小麦的呼吸酶不会被破坏,蛋白质也不变性,发芽率不会降低,磨成的小麦粉工艺品质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做成的馒头,松软膨大,面筋好。所以小麦可以采用高温储藏。因此,小麦虽不像稻谷那样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但其品质稳定性比稻谷强。

(四)呼吸特性

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他谷类粮食都低。红皮小麦的呼吸作用又比白皮小麦低。由此可见,小麦有较好的耐藏性,一般正常条件下储藏2~5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品质。

(五)易受虫害

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蟓、麦蛾等为害最严重。小麦成熟、收获、入库季节,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

三、小麦的安全储藏技术

(一)严格控制水分,维持低温低氧储藏

为了对小麦进行长期储藏,提高贮粮的稳定性,必须控制小麦的含水量,同时可采取维持低温低氧状态。由于小麦吸湿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对于含水量低于12.5%的小麦进行散堆密封防潮,可安全储藏;含水量14% ~ 15%的小麦如温度上升至22℃时,若管理不善,则易腐败。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曝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12.5%以下,再行入库。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结顶”现象。而对已储藏1年~2年的小麦,采用热密闭和趁冬季低温翻仓去杂。摊薄降温后趁冷装仓,进行“冷密闭”储藏,可防小麦变质、生虫、发霉等,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

(二)高温密闭储藏

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麦方法。通过日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同时在曝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能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由于害虫的灭绝,小麦含水量和带菌量的降低,呼吸强度大大减弱,可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利用小麦的耐热性,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对小麦及时晾晒、储藏,可起到干燥、促进后熟、杀虫抑菌的作用。

具体做法:

①选高温晴朗的天气晒麦粒。先晒地面,后摊晒小麦。要求摊薄、摊匀。

②勤翻动。将麦温晒到50℃持续2小时(高温时间越长越好),使含水量不超过12.5%。

③闷堆杀虫。将摊晒的小麦堆成2500千克的小堆,热闷半小时,使麦温保持46℃以上。

④清洗消毒预热。在入库前,应对仓库、工具、器材等进行清洗、消毒、预热。

⑤趁热入仓库存,及时覆盖密闭,防吸湿散热、害虫复苏为害等。使粮温在40℃以上持续10天左右,可杀死害虫幼、成虫及其蛹、卵。达到目的后,根据情况,可以继续密闭,也可转为通风。

(三)低温密闭储藏

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持续长时间储藏,也会降低小麦品质。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小麦还可以在冷冻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如干燥的小麦在-5℃的低温条件下进行春化,有利于生命力的增强。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0℃左右,而后趁冷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并能延缓外界高温的影响。

(四)偏高水分的通风储藏

对于农民自建的具有通风设施的仓房,由于夏季入仓的小麦,原始粮温较高,要按照三阶段通风步骤,降低粮温,为来年春季密闭打下基础。

秋季小麦入仓,外界气温变化无常,粮温会上升,出现发热现象,使储粮品质下降。为了确保入仓过程储粮安全不受威胁,可在小麦入仓结束平整粮面前适时对小麦进行边入仓边通风降水分降温度,使粮堆内水分降低至安全水分,可确保小麦整仓机械降水控温储藏。

已储存1年以上的小麦平均粮温较低,但上层粮温可能偏高,通风降温可采用1、3两阶段进行,前期视气温下降采用自然通风,使上层粮温随气温同步下降。这样既能防止粮堆结露,又能节约能耗,减少失水,能够降低成本。

对粮情正常、拟定来年出仓的小麦,为节约保管成本,减少失水,可尽量采取自然通风或排风扇微气流方式适当降温,无需强行将粮温降得过低。对于来年继续保管的小麦可根据保管条件适当降低最低目标温度,为次年实现低温或准低温绿色储粮奠定基础。

由于机械通风需要投入一定的能耗和费用,且易造成粮堆失水。因此,在冬季通风时,在保证实现目标粮温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实施机械通风应合理选择风速风量,尽可能选用小功率风机,并严格控制通风次数和时间,以减少粮食水分的散失,降低费用。

(五)自然缺氧储藏

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还可以采用自然缺氧储藏的方法进行储藏。采用这种方法储藏小麦时储粮装具应选用气密性好的PVC气密储粮囤,或其它具有良好气密性的储粮装具。方法是:将新收获的小麦要尽快晒干、扬净,在收获后一周内完成入仓密闭工作,特别要注意粮食进出口的密闭。自然缺氧储藏期间,要定期检查粮食进出口的密闭情况,以及整个粮仓的完好情况。若出现密闭不严或仓体破损,则达不到缺氧储藏的效果。

四、麦收季节湿麦防芽止霉法

正值麦收季节,若遇上连绵阴雨,易致使小麦发芽霉烂,将造成严重损失。为此,在小麦收获遇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湿小麦防芽止霉。

1、密闭缺氧法

在室内的干燥地面上先铺一层稻糠或麦壳。再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将湿小麦堆在薄膜上。500千克左右为一堆,堆成圆锥形或长方形均可,堆好盖上无破损的塑料薄膜,四周拉严,并用泥土压实封严,使湿小麦自然缺氧,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

2、喷洒食醋法

将湿小麦除去叶、壳等到杂质,堆放在室内干燥通风处;然后按每100千克湿小麦用0.5千克食醋进行喷洒,边喷边搅拌均匀,喷洒结束继续堆好,可推迟发芽霉变时间。

3、丙酸处理法

将湿小麦移至室内干燥通风处,将每100千克湿小麦用0.1千克丙酸的比例,用喷雾器均匀地向湿小麦喷雾,然后堆成长条形,并经常注意检查。

4、盐矾拌合法

将适量的食盐和明矾拌入湿小麦内,不仅可吸收湿小麦的水分,而且能起杀菌作用。拌入数量:每100千克湿小麦,拌食盐1.5~2千克,明矾0.5千克。拌入后,堆放于室内通风处,并用塑料薄膜封严。此外,也可拌入漂白粉,每100千克湿小麦用0.1千克漂白粉。

5、鼓风降湿法

将湿小麦堆放在室内一个既不漏麦又能通风的凉台上,采用鼓风机、排风扇、电风扇等作为风源,向湿小麦不停地吹风。麦堆的厚度不宜超过30厘米,每吹风1~2小时翻动一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