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农作物病虫预报 第五期

日期:2024-04-02 11:01 浏览: 来源:曲阜市农业农村局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预报

根据当前小麦病虫调查情况,结合品种布局、栽培制度、作物长势、气象预报、历年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报我市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上为中等偏重发生。各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做好田间调查和技术宣传,及时指导广大农民群众、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适时开展防治。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麦蚜:大发生

预报依据:3月11日首次在陵城镇苑庄村麦田查到。4月1-2日普查,在我市部分麦田开始发生为害,虫田率27.3%,虫点率20.5%,蚜株率1.1%,虫田平均百株蚜量1.7头,最高12头。随着气温升高,麦蚜数量将迅速增长。

防治指标:百株500头。

2、赤霉病:发生风险大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田间菌源量大,如小麦抽穗至扬花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重发生流行,要全面开展赤霉病的预防工作

防治适期:齐穗至扬花期。

3、白粉病:偏轻发生,感病品种中发生

田间菌源足,小麦群体大,如4月下旬、5月上旬降雨多,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防治指标:病叶率10%。

4、小麦锈病:发生

随着气温快速上升,受外来菌源影响,如遇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随气流扩散至我市的风险逐步加大,进一步加重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风险。

防治指标: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

5、小麦叶锈病:偏轻发生,部分地块中发生

5月中下旬气候条件适宜,利于叶锈病的发生害。

防治指标:病叶率5%。

二、防治方法

1、防治对象:抽穗扬花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等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灌浆期重点防治小麦穗蚜,提倡综合用药,实现一喷多效。当麦蚜、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等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三防”。合理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合喷雾,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新型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达到一次施药既可防病、治虫,又能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的目的

2、化学用药:麦蚜可亩选用22%噻虫·高氯氟悬浮剂1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 2~3 克)6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克(或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克)喷雾防治,兼治灰飞虱和麦叶蜂。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可亩选用 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毫升,或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 30毫升,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10%己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60~80 克,或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5~60 克,或 250g/L丙环唑乳油 35~40 毫升,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喷雾防治;预防小麦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若遇阴雨、结露、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应及时全面开展喷药预防,每亩可选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毫升,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 60~100 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防早衰和防干热风,可亩用99%磷酸二氢钾100克,或0.01%芸苔素内酯10毫升,对水40~50公斤喷雾。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可用上述药剂混合喷雾防治,一般需连续喷药2次,间隔5~7天防治一遍,施药 6 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

3、注意事项:在开展防治的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菊酯类等;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要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科学使用农药,注意轮换用药,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喷药,避免漂移药害事件;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收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