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
根据小麦条锈病上游菌源地及周边省市发生情况,结合我市小麦主栽品种特性、气象条件、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报小麦条锈病在我市发生流行风险大,应提高警惕。各镇(街道)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监测,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属地责任,把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
一、预报依据
1、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我省南邻河南省,已有23个县查见条锈病,最北见病县为周口市郸城县,驻马店市已有5县(市、区)见病。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监测分析,小麦条锈病孢子扩散覆盖中风险区已覆盖我省中南部地区,覆盖范围已达55个县(市、区)。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小麦条锈病4月中旬扩散进入我省的几率较高。我市处于鲁西南、鲁南等风险较高地区,如遇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随气流扩散至我市的风险逐步加大,进一步加重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风险。
2、根据市气象部门预报,我市 4 月中、下旬将出现多次阴雨天气,对小麦条锈病的扩散流行有利。
3、根据全市主栽品种的抗病性来看,泰农18、鲁原502为高感条锈病品种,济麦22为中感品种,进一步加重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风险。
二、发生危害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病”,具有突发性、扩散速度快等特点,一旦流行,范围大、危害重。田间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夏孢子堆橘黄色,呈条状、虚线状。在气象条件适宜时,能在短期内暴发成灾,造成叶片干枯,影响小麦灌浆,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
三、加强普查
各镇街要充分认识小麦条锈病害的危害性,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发动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深入到田间监测普查。市、镇(街道)农技人员要加大监测预警和技术宣传指导力度,现场指导农民开展该病识别,科学用药,把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传递给广大防控主体,做到家喻户晓,确保早预警、早防治。普查要细致严密,尤其是村头、沟边、插花田块等,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田”,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四、防控策略
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预防措施,及时消灭发病中心,严防病菌扩散流行。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立即组织同区域大面积应急防控,采取果断措施防除发病中心,全力压低病源基数,严防大规模蔓延成灾。
五、防治方法
可亩选用 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毫升,或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 30毫升,或43%戊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10%己唑醇悬浮剂20~30毫升,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60~80 克,或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35~60 克,或 250克/升丙环唑乳油 35~40 毫升,或18.7%丙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防治。同时,提倡一次施药防治多种病虫,有效减少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降低环境污染。积极开展小麦穗期“一喷三防”,提高防治成效,预防控制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
六、注意事项
采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采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方式,大力开展小麦条锈病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果,提升农药利用率;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科学使用农药,注意轮换用药,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防止或减缓病虫产生抗药性,确保防治成效;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喷药,避免漂移药害事件;注意药剂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收获;周围存有鱼虾蟹等养殖区时,慎用菊酯类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