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孔府里头有件宝

日期:2024-03-05 17:04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孔府里头有件宝

如果你想知道人的规矩是怎么形成的,我可以带你去孔府看看那里的一件宝。这就是目前为止依然还保存在孔府里边的“甘蔗棍”。

孔府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贵族庄园,孔府的主人生下来就是公爷小姐。按照我们的想象,人家还不是不用读书,不用做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其实不然,孔府里的孩子们吃的苦可能比我们更多,他们受到的约束可能比我们更严苛。

甘蔗棍就是用来专门惩罚犯了错的孔府家人的。说是甘蔗棍,实际上它根本就不是甘蔗,而是专用硬质木料做成的棍子,只是外形像甘蔗罢了。孔府里的人如果违反了家规,就用甘蔗棍进行痛打,被打的人挨打时不能说疼,每打一下必须大喊“尝到甜头了,尝到甜头了!”直到真正认识错误、深刻反省。

孔府对幼年时期的公爷和小姐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还不如今天孩子们成长的环境宽松。譬如吃饭,别看孔府有什么满汉全席、燕窝鱼翅、诗礼银杏、红烧肘子,可谓琳琅满目,那可不是给孩子们吃的。孔府平常的一日三餐也是粗茶淡饭, 几个普通的小菜,再加上咸糊糊、煎饼、红薯、咸菜等。孩子们不能挑食,夹到什么菜就是什么菜,不许再放回去。住宿条件也不奢侈,孔德成小时候跟母亲住在一起。上学以后,就跟着私塾老师一起住在私塾里。两个小姐孔德齐、孔德懋住一间房子, 床铺也是十分简朴。孔府里有专门的制衣坊, 但做出来的衣服却不允许孩子们随便穿,只是过年过节才能换上新衣服,过完节后就要脱下来。孔德成从小到大就是两种衣服,夏天长衫,冬天长袍,戴着一顶瓜皮帽。孔德成的两个姐姐孔德齐、孔德懋只穿蓝布大褂子,黑布鞋,红头绳扎上大辫子。有一年,过完年了,两个小姐不愿意把新衣服脱下来,大人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直到换上旧衣服为止。

他们的学习生活也很艰苦。孔德成5岁上私塾,两个姐姐和府医的儿子刘三元一起陪读。孩子们每天早晨7点到私塾里背书,上午、下午都有课,冬天的晚上还要上灯学。无论寒暑,每天晚上都要写日记,孔府档案中,现在还保留着孔德成姐弟幼年时候的日记。私塾里10天休息一次,只有在祭孔、清明和过年时才可以不上课。孔德成的父亲死得早,作为公爷,他要去会见客人,每次会见之后,必须马上回来读书。近乎苛刻的教育,使每一代衍圣公和小姐们都能熟读经史子集,书法、诗词、绘画也都十分出众。

孔府的规矩十分严格。有一次,孔德成和陪读的同学刘三元一块玩儿打仗的游戏,不小心用小石头把刘三元的头砸破了,吓得孔德成躲了起来。女仆们把他找到,家长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不认错、不道歉,就用甘蔗棍打。”吓得孔德成立即认错、道歉。在礼仪和规矩中长大的孔德成一生恪守道德情操。抗战前夕,日本特务马场春吉来曲阜劝说孔德成去日本,孔德成坚决不去,并且拒绝与日本人交往。

看来,孔子后人的规矩就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选自《中国家风·诗礼传家篇》

作者:孔颖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