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孔子的母教
一说孔子是圣人,你肯定觉得他很风光。其实不然,孔子一生下来就很苦。
3岁那年,父亲叔梁纥就死了,母亲颜徵在才20岁。父亲先后娶了3位夫人,大夫人生了9个女儿,二夫人生了一个残疾儿子,三夫人生了孔丘。父亲一死,孔丘的成长支柱荡然消失,母亲颜徵在成了他唯一的支撑。
颜徵在心想,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小孔丘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丈夫弥留之际曾经对我说过,孔丘是这个家唯一一个健康的男丁,你要千方百计把他培养成人。还听他说,鲁国的都城有很多古书。因此,我要带着儿子到那里去,让他成为文化人。再说,那里有丈夫的同事,还有我的娘家人,或许能提供些帮助。
颜徵在急不可耐,在那个严寒的冬天就上路了。她左手领着年幼的孔丘,右手牵着跛脚的孟皮。孟皮的妈妈早已过世,他又是个残疾孩子,可比孔丘更苦啊!从尼山脚下的陬邑到鲁都阙里足足有60华里路。早上还是阳光明媚,走到半路,就开始北风呼啸,乌压压的黑云一下子压到了头顶,接踵而至的大雪就飘了起来。前不靠村,后不靠店,娘儿3个相互搀扶,一步步在风雪中前行……颜徵在四处寻找,租到了3间茅草房,娘仨这才安顿了下来。阙里的生活举步维艰,颜徵在思忖着,娘儿几个怎样才能生存下去,怎样才能让小孔丘、小孟皮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她生出了一个好点子。她把3间房子中的一间辟作书房,收了5个小孩儿进行启蒙教育,得到了每个学生家5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这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孔丘、孟皮开始跟班学习礼节、仪式、写字、算数、唱歌等。学完启蒙课程,母亲把他俩送到鲁城中最好的学堂念书,尔后就关闭了自己的学堂。
为了启发孩子们的兴趣,颜徵在经常带着孔丘、孟皮到附近的太庙,也就是周公庙,去观看各种祭祀活动。这在孔丘幼小的心灵里首先铭刻上了周公的名字,以致于成为他一生崇拜的偶像。孔丘和孟皮看到祭祀礼仪上用的一些礼器,回到家里就模仿着用泥巴捏出来,再一一摆上,做出祭祀的样子。母亲见了,就一再鼓励他们,赞赏他们。鲁国国君在城南举行郊祭,颜徵在也带他们去见识见识。
母亲从小教育孩子自食其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母亲带头用自己的双手维持清贫的生活,从不祈求别人或争取友援,特别是针对孟皮残疾的现实,教育他一定要学会坚强。在母亲的教育下,孔丘、孟皮从小处着手,什么活都做,什么事都干。扫地、做饭、洗衣、种菜、挑担、推车、给人放牛放羊。稍大点以后,孔丘还学会了给乡邻的婚丧嫁娶做吹鼓手。孔子长大后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母亲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孔丘7岁那年,母亲曾把他送到齐国宰相晏婴的学校学习。晏婴学识渊博,但长得又矮又丑。学生们私下里都挤眼弄眉,嘲笑老师是五短身材。孔丘却不以貌取人,非常尊重老师,谦恭好学,圆满完成了学业。
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孔丘不仅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逐步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这6项技能,尚在年少之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学之士。
生活终于把母亲击垮了,34岁那一年,她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孔丘刚满17岁。他孤单一人,举目无亲。可是,他已经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坚强。这种力量将支撑着他独自前行,从而告别黑暗,走向光明!
来源:选自《中国家风·诗礼传家篇》
作者:孔颖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