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岁月的回响(十六)丨最帅爷爷薛洪琪

日期:2024-11-19 10:15 浏览: 来源: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接到采写抗战老兵的任务,既感到非常荣幸,更觉得责任重大,在世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少,我们有义务为我们的“民族脊梁”们做一点事情,通过用心整理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个人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激情燃烧的故事,不忘昔日民族抗争的历史。

      做采写工作,首先要确定采写对象,在听取退役军人事务局人员介绍曲阜抗战老兵的情况时,忽然听到了“薛红旗”的名字,心头猛地一震,立刻想到这位老兵会人如其名,应该有一些精彩的故事,顿时有了选择他的初步打算。可令人意外的是,当我表达了采写这位抗战老兵的意向时,工作人员告诉我,薛洪琪老人的名字是“洪琪”而非“红旗”。此“洪琪”非彼“红旗”,虽然不能表达鲜明的理想信念,但没有关系,反而多了几分的文雅秀气,说明老人的家庭或许并非寻常的穷苦人家,更有利于故事的挖掘。意外不止如此,接下来工作人员告知,在所有的抗战老兵材料中,只有薛洪琪老人一片空白,未留一字,要写他的故事,只有依靠采访老人自己或者家人。那也没什么,既然已经有了采写的意愿,没有现成的材料怕什么,只要老人身体条件允许,家人也同意接受采访,便有办法与老人沟通,获取一手信息,积累写作素材,再则,没有材料这点困难,比起血与火的战争考验,算什么呢?
      既然决心已下,工作人员也表示老人以及家人都愿意接受采访,那就精心准备采访提纲,确定要采访的问题有哪些,思考这些问题适宜向谁提出,明确采访小组成员的分工等等。一番讨论后,大家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采访任务,之所以忐忑,是因为不知道年逾九旬的老人听力、语言、思维、身体各方面的情况是否便于接受采访,能不能有效交流。
      相同的是意外,不同的是惊喜。当按照预约时间,来到老人生活的曲阜条件最好的养老机构,完成报预约,换拖鞋,测体温,做登记等系列程序,随服务人员到七楼会客大厅,见到薛洪琪老人和他的儿子薛玉民、儿媳李亚敏后,之前的所有顾虑、担忧一扫而光。因为我们看到站在大家面前的老人身材瘦削高挑、昂首挺胸、腰杆笔直,英姿不减当年;双目炯炯有神、精神矍铄、笑容满面,意气风发依旧。还有他已经退休的儿子、儿媳也已经摆好了水果、准备好了勋章——水果表明了欢迎客人的态度,勋章有助于介绍老人的经历。鉴于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我们本没有和老人握手致敬的计划,可老人主动伸出双手,与采访小组成员一一握手,再三表示“欢迎欢迎”。握着仍然有力的双手,听着热情饱满的“欢迎”,采访小组成员们感动不已,之前担心采访困难的忧虑怎么还会再有呢?
      接下来,双方落座,互相介绍,并约定在称呼的选择上,薛洪琪老人我们就叫爷爷,老人的儿子儿媳,自然称为叔叔、阿姨。同时,阿姨特别强调,爷爷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耳膜被炮声震穿,听力一直不好,有些问题她们清楚的就代为解答。之后,在持续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按照采访提纲的设定,共同回顾了老人的传奇一生。

少年参军灭日寇

      采访是从爷爷何时参军,为什么参军开始的?叔叔、阿姨十分清楚这两个问题,解释道:爷爷生于1931年,老家临沂平邑县,1945年1月,14岁的时候,从家里跑出来参加了八路军。至于原因,主要是家里穷,活不下去了,大爷爷十岁,在地方坚持抗日工作的哥哥,指引他参军入伍,能解决吃饭问题,也能壮大抗日力量。
      依靠助听器,爷爷能听到一些话,中间他断断续续地补充一些细节,比如“生活困难,芋头能有的吃就不错了”;“部队不让回家,回家的话,鬼子知道参军了,家里人就惨了,都要被杀掉的”;“日本人杀中国人,大大小小,不分男女,都攮死,看着就要吓死了”。阿姨还说:“在离开家找部队的路上,爷爷差点就饿死了。也不记得在什么地方,饿晕在路边,幸亏有好心的百姓发现,给喂了煎饼,救了爷爷的一条命”。
      非常遗憾的是,在询问爷爷参加的是哪一支部队,部队的首长是谁的问题上,爷爷、叔叔、阿姨都给不了一个准确的答案,只是反复说爷爷那时候小,记不清了,只知道后来是陈毅的三野。不难理解,抗日战争最后一年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名称多次更改、建制多次整改,年幼的爷爷记不清楚实属正常。艰难成长行军路从14岁少年参军,到18岁火线入党,爷爷从一个少年无知的孩童,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蜕变成了一名顽强刚毅的卫生员战士。
      1945年,爷爷刚参军的时候,抗日战争虽然即将迎来胜利,但斗争的严峻形势并未缓解,以游击战为主的八路军经常长途行军,翻山越岭,年幼体弱的爷爷有时累的坚持不了,会牵着马尾巴,借力行军。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更是需要行动迅速,战士们要用自己的双腿跑过国民党部队的汽车轮子,对此爷爷回忆道:“每天行军一百八”;“部队要求高,一点不客气”。谈到解放战争时期行军的坚苦,爷爷评价了很多,说:“这苦什么,那时候才真苦,日本人在中国相当嚣张狂妄的”;“中国条件不行,落后,日本发展快”;“沂蒙山区打游击,都不准穿军衣,不能成群结队的,怕鬼子特务发现”;“吃的不行,鬼子有罐头、饼干 ,咱们就是小米饭”;“武器更差,主要靠打胜仗,从战败的敌人那里缴获才有的”。从爷爷的回忆,想到了“知道日本投降,中国赢了的消息后,有怎样的心情,如何庆祝”的问题。贴着爷爷的左耳,连续询问三遍,爷爷都似乎听不清,答非所问。直到阿姨又一次俯首帖耳,大声提示后,爷爷终于弄清了问题,开始讲述那段日子的经历。爷爷此刻神色沉重,摇头说:“不敢庆祝啊!不能活动的,怕国民党,鬼子也有便衣”。爷爷表达的不太清楚,但我们理解,这是说的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及抗战胜利后与日军勾结,合作反共的丑陋历史,由此,也就有了抗战胜利后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爷爷随军转战千里,一切行动听指挥,逐渐“长大了,有用了,学习如何抢救伤员,减少牺牲,减少流血,开始上战场把伤病背下前线,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救治”,成为了一名合格、优秀的卫生兵,背起药箱做救护,举起钢枪也战斗,并光荣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浴血沙场向前进

      卫生兵也是兵,也会和其他指战员一样流血牺牲,参加了许多战役战斗的爷爷也难以避免地受伤流血,直到现在,爷爷身上还能看到两处伤疤,腹部一处,右腿一处。接下来的采访就是围绕爷爷的伤疤进行的。知道我们关心伤疤的情况,爷爷颇为激动,挺了挺身体,右手捏着衣角,想做掀开衣服让大家看一看的动作,或许考虑到采访小组两位女成员的缘故,爷爷最终又悄悄收回右手,慢慢回忆腹部受伤的情况。爷爷说一会儿、停一会儿,陆续提到“腹部中弹,手术过程一点不清楚,后来才知道,自己命大,子弹打到肚子上没劲了,只打断了肠子,没死也没废”;“那时候做手术的大夫也忘记姓什么了,但他累得直淌汗”;“有麻醉药也不错了,有的战士没有,只能活活忍着疼”;“领导还关心,专门做了鸡蛋汤,病号饭”。
      屏气凝神,倾听着爷爷回忆这次受伤的经历,等到爷爷停顿下来,我们又问爷爷这次受伤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发生的?起初,叔叔、阿姨听到问题,表示爷爷没说过,应该记不得了,但爷爷却给了我们答案,爷爷说:“渡江战役的时候,在芜湖,我背伤员下前线的时候”。听爷爷说完,叔叔阿姨很惊奇,表示以前从没有听爷爷提起过,这是第一次,真是难得。何止难得,爷爷的这句话,隐含着的信息是,他所在的部队是渡江战役中最先打响战斗的,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从芜湖开始的啊!
      或许爷爷经历了生死关头,关于渡江战役,爷爷还动情地回忆道:“我们坐老百姓的船过江,船上老百姓划船,水里老百姓从船底拖着船走......没有老百姓,别想取胜”。这又是叔叔、阿姨从未听过的,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细节,过去熟悉陈毅元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爷爷今天的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渡江战役也是人民群众用小船拖出来的”吧。腹部伤疤的故事讲完了,爷爷又轻轻指了指右腿,说:“这个疤是美国鬼子的飞机炸弹炸的,那时炸弹片蹦到了肉里,直接用手拽了出来,也不记得疼,照样救伤员”;“美国鬼子厉害啊,飞机投的还有定时炸弹,害了我们好多人”;“美国人的子弹也多,打不完”。

不畏强敌意志坚

      顺着爷爷的话,结合采访提纲,我们提出了“面对凶残强大的敌人,战场上战友们怕不怕”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爷爷听清后,情绪略显激动,提高声调,宣称“怕什么,都不怕,美国鬼子厉害,中国人也不客气”;“怕的问题,没人考虑,大家千方百计打敌人,想办法隐蔽好身子打敌人,不能先被敌人打死”;“部队都很勇敢,冰碴子把脚脖刮破也要前进”。
      爷爷回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的时候,中间也补充了另外的一些话题,感慨“以前太困难,不光敌人厉害,饿死的人、冻死的人也很多,看着他们,真难受啊”;“那时候光吃土豆,有的糊了,有的不熟,也要吃,炒面也送不进来,觉也不能睡,部队还发烟提神,避免睡着冻死冻伤,冬天吃雪,夏天喝沟里的水,要带着醋、大蒜消毒”;“现在天上地下啦,没法比,心里清亮,放心,感到咱们党真是了不起,中国了不起”。回忆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爷爷兴致十足,青春再现,还自豪地给我们说:“我们干得不错,背着伤员,绳子勒住,手脚并用,爬到安全地带救治,二十军的军长还表扬我呢!”二十军军长是我们采访爷爷过程中,听到的唯一的指挥员,可即便如此,爷爷也还是没有说出军长张翼翔的姓名,或许如叔叔、阿姨说的,如果是十年前,爷爷很多人还都记得,现在都忘了名字,只记得一些事了。
      是的,爷爷记得的那些事都已融入自己的生命,是一生的骄傲与荣光,他怎能忘记呢?对抗美援朝的经历,爷爷还提到“去了朝鲜,要先学文化、学战斗、学抢救伤员,自己是党员,能够带着七八个人的卫生队,独立完成任务,大家背着枪、药箱、手榴弹,脚底下都是血也不管,只想着把伤员救下来,才是唯一的。”没错,叔叔、阿姨说爷爷是第二批入朝作战的,第一批入朝部队在与美国交手的过程中伤亡惨重,教训深刻,但也在热血中总结了许多有效的战斗经验,包括战地救护,传授于随后的入朝部队,以扩大战果,减少伤亡。

红色基因代代传

      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转入我们采访的下一个主题,询问爷爷还记得哪些部队的歌曲?爷爷听了,抿了一小口水,低头沉思起来,一会儿,爷爷先后提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沂蒙小调》。期间,爷爷还轻轻哼唱了“高粱那个红来,稻花那个香,万担那个谷子,堆满仓”;继而努力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位九旬老人,为什么还能记起这几首歌呢?我们考虑到时间因素,担心爷爷劳累疲倦,没有再追问下去。但我们认为,这三首曲子,分别代表了爷爷的三个不同的身份——革命军人、中国人、沂蒙山人。作为革命军人,牢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中国人,沂蒙人,清楚“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道理。采访提纲剩余的问题还不少,但爷爷已经略显疲倦,不应该再继续打扰,所以决定停止对爷爷的采访。与爷爷合影留念,目送爷爷在服务人员的陪伴下回房休息后,又继续进行下一个阶段的采访,即通过家人或纪念物追寻爷爷的红色故事。
      首先,叔叔、阿姨介绍了爷爷1953年回国,1955年转业地方,1993年在曲阜住建局离休的经历;然后自豪的谈起,现在家里四世同堂,除了上小学六年级的孙子,其他六人都是党员,而小孙子也非常崇拜老爷爷,经常夸赞老爷爷厉害,赶走了日本鬼子,打赢了美国鬼子,还多次提过希望老爷爷能和别的老战士一样,走进大会堂,登上天安门,参加大阅兵。由此,我们深切体会到爷爷的人生阅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孙后辈,红色基因在爷爷家传承发扬。
      可惜,当我们问起家里是否存有爷爷当年使用过的物品或者有意义的老照片时,叔叔解释因为多次搬家,现在除了爷爷的宝贝勋章,别的再也没有了。爷爷的勋章我们早已看到,原本希望让爷爷亲自讲一讲这些勋章的来历的,但不行,宁愿采访有遗憾,不能爷爷太疲倦。所以,最后是由叔叔、阿姨介绍了爷爷的这些勋章的故事,有淮海战役纪念章、抗美援朝胜利纪念章,还有近些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七十周年以及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等等,但这些爷爷的勋章并非全部,缺失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那次战役爷爷可是命悬一线、记忆最深刻的。当然,叔叔阿姨表示,以后这些勋章不会再丢失,家人会格外珍惜,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
      采访进入尾声,与叔叔阿姨一起在服务人员的引导下离开养老机构。在电梯间,服务人员又向大家介绍爷爷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老人里有“最帅爷爷”的美誉,最近还刚刚获得保龄球比赛的冠军等等。听闻服务人员的介绍,想起爷爷的热血青春,忽然意识到这篇采访稿的题目非“最帅爷爷”莫属啦!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文中未曾提及爷爷孙子、孙媳的情况,是由于阿姨专门嘱咐,她的儿子儿媳希望不要宣传他们夫妻二人,或许这正是之前爷爷的材料一无所有的原因之一吧。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