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提升企业一流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础。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能否长期稳定发展有赖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一流文化软实力,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也是保证企业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长盛不衰的积极探索。
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体系
(一)“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提升企业员工的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理念,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完善。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主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认为要想成就霸业,其根本在于经营民心。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孟子从“民为立国之本” 思想出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为在员工的教育和管理上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挖掘人性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朝着有利于达到公司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义以为上”的义利观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义利之辩,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永恒主题。“义”指的是社会公利,也是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利”指的是个人私利或局部利益,也就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追求。孔子认为义与利并不矛盾,肯定个人的正当利益,反对见利忘义,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义以为上”,强调“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同时他又讲:“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有义与利统一起来,“义以为上”才是理想的状态。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坚持义以为上、义利合一的价值原则,既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又注重其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
(三)“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塑造企业立诚守信的经营理念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和成就事业的根本,也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指出诚信是人们交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做到“言而有信”。同时,孔子倡导以合乎道义的方式去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孔子家语·鲁相》载有“贾羊豚者不加饰”的话,说的就是贩卖猪羊的商人,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不能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而应遵从诚实无欺、公平买卖的行为规范。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企业才能拥有比较广泛的客户,从而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使企业高效益可持续地发展。
(四)“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培育企业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了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下,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奋发拼搏的精神。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一生就是这种奋斗精神的体现,孔子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之终生奋斗,始终不渝;即使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他也毫不退缩;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有生之年已不能实现时,仍能满怀“自见于后世”的饱满热情,编书立说、授徒讲学,寄希望于未来。这种进取、奋斗、创新精神正是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须,“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熔铸于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中,在价值体系中充分彰显和激扬奋斗文化、创新文化,以此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实现企业的跨越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要精心提炼核心内容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构建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精心准备,精准提炼。在前期需要对企业文化展开广泛调研,了解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传统文化素养、企业员工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期望和需要、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观,从而发掘企业现有文化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企业的基本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形成最富有本企业的特色,最适应本企业发展、最能体现本企业价值的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企业文化确立后,要想真正被员工所接受并成为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需要运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从而在企业活动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企业领导者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负责人,也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带动全体员工参与进来。通过创办企业文化宣传刊物、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或文娱、体育活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氛围,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把企业文化内化于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在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加强引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首先,有针对性地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自觉朝着企业文化建设所倡导的方向靠拢。其次,注重新知识新理念对企业员工思想的引导作用,结合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企业自身现有文化,创新性融入具体工作实践中,从而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效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制度建设全面推进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种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企业文化也在不断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并最终以企业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只有确立配套机制和制度加以维护,才能让文化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刚柔并济,既要用理念引领人,也要用制度规范人。通过制度限制某些行为同时鼓励某些行为,发挥其强约束力,从而实现从自我意识到行为要求的转化,实现全面推进。
来源:《前言科学》
作者:孟万昕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