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从以民为本到执政为民
一、民本思想的释义
《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为民众是一个邦国的根本所在,根本稳固了,邦国才能安宁。这是民本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首次闪烁。周公也告诫成王:“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意为:做君主就不该贪图安逸啊!如果先去了解耕种和收获的艰难之后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那就可以明白小民们的疾苦。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正是向往周朝的礼乐制度和人文法则,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些“仁爱”法则构成了孔子的核心思想。在“仁爱”思想中,关于爱民、爱百姓的论述不在少数。在孔子早期的民本思想中,突出强调要将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统治者的执政目标。《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曾经问老师:“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比尧舜还强的圣人。通过这些仁德爱民思想的传播,孔子最终完成了他恢复周礼的追求。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充分继承了孔子的学问,被尊称为“亚圣”。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民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并成为儒家政德思想的施政基准。
《孟子·尽心下》记载,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重要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即孟子将政治目标、政治价值的重要程度,做出了鲜明而极富创造性的排序:百姓排在第一位,社稷国家排在第二位,君主个人排在最末。这一声呼喊振聋发聩,标志着这一民贵君轻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统治者要得到百姓支持、民心拥护才能够得天下。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记载:“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儒家民本思想中著名的“君舟民水”概念,由孔子最早提出,荀子加以发展。君舟民水,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原文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意思是古代的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让船淹没。即老百姓可以拥护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到了唐朝,君舟民水的思想被唐太宗多次在陛前宣讲,从而广为人知。
汉朝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汉时期,贾谊在《大政上》篇中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论述,意为国家的安危依靠人民,君主的荣辱依靠人民,官吏的贵贱依靠人民。人民是万世万代的根本。到了西汉中后期,随着儒家经学独尊之势的确立,儒家所力倡的民本思想在朝野上下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宣扬。
二、民本思想的内涵
1.顺民
《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意为先代的帝王把顺应民心的事摆在首位,所以能成就功名。由此可见,顺民心、知民意,一直是早期统治阶级的治国之策。《孟子·离娄上》中明确提到了孟子顺应民意的思想主张:“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也就是说,只有明察百姓好恶,才能获得民心,得到百姓支持,最终才能够获得天下。
西汉建立时,刚结束了多年战乱,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汉初统治者结合老子“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思想,采取了“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的政策,以适应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秩序的需要。到文景时期.社会已经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时的治国安民政策逐渐由无为变成有为,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可以说,正是顺应民意、顺势而为的政策成就了西汉的繁荣富强。
2.爱民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充分吸收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到为政之道中,提出“仁政”的思想,即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同时,孟子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有力地指出民众的重要性。
唐朝建立之后,鉴于隋亡的历史教训,统治者很注重爱护百姓,唐太宗李世民一再强调“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国泰”必先使“民安”,如果妄想通过盘剥百姓来谋求私利,势必会造成“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的悲惨后果。他经常告诫官吏“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奖励垦荒等“爱民养民之策”。在李世民、魏徵等开明君臣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著名的繁荣盛世——“贞观之治”。
3.富民
《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财产,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国库财富充实,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也成就了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由此,“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
孔子非常重视百姓生活富足问题。《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孟子富民的核心思想是保民、恤民、养民,其富民政策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减轻赋税来实现。正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明太祖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立即实行一项重要的治国政策,即“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阜民之财,就是使老百姓家有余粮余钱,生活富裕;息民之力,就是要减轻徭役,使人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生产劳动,给百姓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1.顺民——倾听民声、尊重民意
《党章》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传统民本思想中“顺民”的理念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引用的古语: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要想进一步践行民意,就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排忧解难,把群众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有哪些意见掌握清楚,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利益。才能让老百姓顺心满意。
2.爱民——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就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标准原则。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和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爱民”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道:“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新时期想要更好地践行“爱民”思想,就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对群众将心比心,时刻把群众的呼声和需求作为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只有亲民、爱民,才能为百姓所拥护。
3.富民——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一直坚持“富民”思想。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减租减息”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现如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大地上首次实现了全面脱贫。“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生活富足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物质条件充实后,还要在精神、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做提升,真正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四、结语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一脉相承。从“以民为本”到“执政为民”,更要充分汲取“顺民”、“爱民”、“富民”理念的智慧结晶,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启发和启迪。
来源:《科学与生活》
作者:孔晓月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