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曲阜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提出的“使孔子故里成为首善之区”为目标定位,紧紧围绕弘扬优秀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把“信”文化与“信”救助有机结合,创新打造“儒乡曲阜·诚信救助”品牌,立新范、倡新风,全市逐步形成社会救助人人讲诚信、处处讲信用的良好局面。“儒乡曲阜·诚信救助”品牌先后荣获全国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和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全省第二届“信易+”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典型案例,被央视《焦点访谈》、山东新闻联播、诚信中国等媒体先后报道。
加强顶层设计
积极构建“1146”诚信救助工作机制
结合曲阜实际,致力突出儒家文化特色,构建了“1146”诚信救助工作机制:“11”即以党建为统领、以儒家诚信文化为引领,高点定位,突出特色;“4”即以市社会救助中心、市诚信体系建设办公室、济宁曲阜两级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为管理中枢,把救助对象纳入征信管理,适时对申请救助对象和已保障对象收入财产等信息实施大数据比对,运用技术手段把好诚信救助关口;“6”即以健全完善救助申请人诚信声明和授权核对制度、救助经办人员备案制度、市镇村三级公示制度、社会救助监督员制度、救助督导检查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为重点,切实加强救助事中事后监管。同时,以征信制度为依托,出台《曲阜市社会救助对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对诚信行为给予褒奖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注重面上铺开
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10个1活动”
围绕打造一个“信·救助”品牌、建立一个“满心工作室”、建立一支“信鸽服务队”、建设一批诚信文化教育“信·讲堂”、发放一张诚信告知书和提示卡、建设一个核对平台、评选一批诚信个人、开办一次诚信救助论坛、打造一批诚信救助先进镇街和村居、开展一次大宣传活动,积极实施“10个1活动”。同时,设立了“信·救助”统一文化标识,并在各村(社区)推行张贴“济时救·‘码’上服务”二维码,“扫一扫”便能便捷获取救助信息;全市12镇街均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318个村居全部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站,共配备427名社会救助协理员。截至目前,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541人、特困人员3283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
加大宣传力度
坚持以“文”化人、以“信”育人
广泛宣传诚信文化和社会救助政策,将“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等,深深熔铸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中。
在村(社区)层面,通过“诚信讲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向1.5万名群众讲述诚信救助政策法规、诚信故事等,发放诚信救助资料3万余份,将诚信教育送到群众身边,深入千家万户。
在镇(街道)层面,积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坚持从救助对象中评选诚信救助模范,树立了一批诚信典型,全市12个镇街首批建设了21个诚信典型村(社区),评选了30名社会救助诚信个人。
在社会层面,聘请省委党校、孔子研究院教授及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组成宣讲团,在全市定期宣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传统诚信文化等,让传统诚信文化要义和精髓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入社会救助工作之中。
提升诚信成效
推进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政府守诚信。市财政每年度列支不低于200万元的临时救助备用金,救助金通过银行每月按时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及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电价补贴等。2022年,救助保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3万余人次、资金1.4亿元,救助保障标准在上年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1%、18.6%和18.3%,实现救助标准“十八”连增。
救助对象讲诚信。及时向救助申请对象发放诚信告知书,向已获得社会救助对象发放“儒乡曲阜·诚信救助”温馨提示卡,倡导救助对象在家庭状况好转时主动告知镇街,积极主动配合动态管理。目前,已有259户486人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救助,4700人在申请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时主动签订了诚信声明书,申请救助群众诚信承诺达100%。
监测监督重诚信。完善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救助职能部门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和重点对象摸底排查,实现动态监测、主动发现、及时介入、分类救助;健全主动发现网络,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和驻村干部优势,主动了解收集困难群众遭遇的急难事项线索;公布监督电话,落实近亲属备案制度,实现了“对象精准、救助公平,进出有序、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