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村镇深化“党建红盟”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创新运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六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型模式:
1、“人才返乡”引领模式
吴村镇返乡大学生孔聪聪携带高校农科技术,借助平台资源,毅然回乡创业,流转簸箕掌村山地200亩,注册成立“曲阜丑果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园区主要栽植有皇冠梨、砀山黄桃、澳洲青苹、佛腾李子等优良果树品种100余个。一是利用得天独厚的林果资源,通过杂交、嫁接等科技手段对本土传统果品进行择优培育,质量实现突破性提档升级,打造出自己的“林果芯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丑果果桃品”,获得“中国世园会果品大赛”参赛银奖,其园区被评为“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并为村集体每年增收20多万元。2021年借助扶贫项目,建设果品冷藏仓库,每年可向贫困户提供4万元分红。二是与高校拓展合作,成立“果树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发与示范基地”,开展“生物防控综合体系”的研究,实现果品百分百绿色无公害,并将此技术免费的为果农推广指导,免费为村民开展果园生态防控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学员达2000人以上。三是在传统的种植销售基础上,增加桃干、果脯生产等深加工项目,占成果销售额的20%。同时,依托旅游资源,打造林果花海观光、野奢休闲游乐、网红打卡驿站、农事活动体验,有效辐射周边区域一二三产多元化融合发展。
2、“按揭农业”助资模式
“智慧农业”产业园由济宁地源圣城土地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经验丰富的寿光恒蔬无疆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专业运营。流转土地445亩,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8682万元。已完成建设玻璃智能温室1栋、日光温室18栋。因该大棚集成云计算、物联网、音视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农业种植管理技术而被誉为“智慧农业”。可实现手机作为种植的“智慧终端”,实现种植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该项目依托金融助农,探索出“按揭农业”新业态,采用“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由集团提供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由村民作为劳动主体,在“0”零投资的情况下,农户“拎包入驻”直接租赁大棚,实现借“棚”生金,目前,已向村民租赁9栋大棚。公司按批发价回收农户产品,每年的营业额部分按揭偿还大棚借款,大部分流进农户的“钱袋子”,年亩收入已突破8万元,公司赚取运输、包装、上市等份额,形成订单式定向种植结构。“按揭农业”有效推进农业和企业“双赢”,促进建设资金的快速回本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带动当地农业结构改革和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让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实现种植户发家致富。
3、“飞地经济”抱团模式
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农业发展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创新实施了异地建设的“飞地经济”村集体发展新模式。以“资金用在刀刃上、土地集中干大事”为原则,打破区域禁锢,将5个乡村振兴服务村和3个济宁市派第一书记村乡村振兴帮扶资金统筹使用,选定地理位置及土地质量优越的丛庄村,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建成规模化产业园,统一发展高标准大棚种植项目,有效避免了项目“碎片化”的现象发生,实现“八村联建”抱团发展。项目运营管理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统筹管理,管理服务实行 “五统一”,即: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订单销售。果蔬花卉等产品成熟后实行“线下线上”销售,亩产销售收入突破6万元。项目收益将归各村村集体,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固增收。
4、“新型农人”带动模式
曲阜圣弘锦鲤养殖项目由“90后”村委成员徐文政创办,基地从日本各大鱼场引进优质种鱼进行繁育,全部获得成功。其鱼苗血统纯正、种类齐全,培育的红白、大正、昭和、白写先后荣获2015年首届中国彩鲤大赛50部总合季军、2016年第二届全国锦鲤巡回公开赛50部写类冠军、45部写类亚军等多个奖项。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平台,除去固定订单外,仅网络销售额每年就达300多万元。徐文政担负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新型农人”头衔,为村集体的锦鲤养殖合作社提供鱼苗、技术指导和销售平台,相继拉动龙尾庄村成立5家锦鲤合作社。目前,全村已发展锦鲤养殖面积近300亩,年投苗量约1500万尾,每亩纯利润收入突破1万元,锦鲤养殖合作社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养殖经验丰富、鱼种纯正、技术先进,省内外多家客商纷纷引基地种苗,徐文政携村民成立技术指导团队,为外地客商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出路,使养殖知识变成了“真金白银”,让传统养殖业完美转型为技术服务业,实现了一产到三产的跳跃式发展。
5、“企业挂牌”共享模式
峪西村规划土地200亩建成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该村规避高风险的传统种销模式,招商引资山东鲁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农业示范园定位为该企业发展“支线”,挂牌“老董种地”联盟曲阜基地,种植成熟高端西红柿品种“嘉红100”。企业投入肥料、种苗、农药、技术、回收路径等“一条龙”服务,村级负责日常生产管理。成品在“老董挂牌”的招牌的影响下,形成品牌效应,打入全国高端果蔬市场。价格比传统西红柿高出一倍的情况下,仍然供不应求,每年销售额由企业、村级按照协议进行合理分配。该合作模式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发展的风险,把村民增收与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据估算,该模式比单纯的土地流转收入至少增加了50%,同时,每年为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提供园区内村民工酬40万左右,集体增收达15万元。
6、“科技领航”变革模式
一是与省土发集团完成农业科技领航示范园项目签约,一期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上半年将建成农服务中心1处,变革传统种植方式,构建科技化、智能化、智慧化农业理念,镇域内群众售粮价格提高5%。二是与山东种业集团继续扩大合作,建成小麦、玉米“良种”培育基地,让培育种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新型收益来源,同时辐射辖区群众种植新良种,两季粮食亩产突破2800斤,为铺开“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打下基础。三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收益。围绕“精深加工、农业服务、种养循环”的运转模式,打造农产品供、储、加、销一体化产业组团,利税预计提升15%,形成“全产业链条体系”,提振新型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