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孟子的人生哲学

日期:2023-04-03 11:40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孟子的人生哲学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虽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但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奠定了他对儒家学说的终身信仰和传承发展。“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是孟子一生的追求,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的人生哲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张性善论的仁爱思想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既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也有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性善论即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区别动物的道德品质。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善性是先天固有、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形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所具有的这四心就像人身体的四肢一样是生来就有的。虽然就个人来说,仁、义、礼、智四种德性是与生俱来,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有善恶之分,并不是人人都是道德高尚的圣人。这是因为,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后天的自我修养,学习、教育等行为的磨练,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提出的这一命题激励、吸引了无数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的不懈追求,以实现人格的升华和道德的完美。如何成为尧舜这样的人?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以社会道德克制自然欲望,做到讲仁义重礼节;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践行。“尽心”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知性”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在做到“知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尽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尽心知性”呢?在孟子看来,就是要做到“寡欲”“内省”“养气”,以此来修身养性。“寡欲”即淡泊物欲,“内省”即反求诸己,“养气”即涵养心气。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是要做到反求诸己,对他人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包容,改变自己对事对人的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对待他人就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尊重、关怀他人,同样自己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护。

追求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

《孟子·梁惠王》记载,孟子带着他的弟子来到了魏国见到了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孟子立刻辩驳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要说利呢?其实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如果国王只想着对国家有利,大夫只想着对封地有利,百姓都想着对自己有利,举国上下都在互相追逐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义为利先,如果人人都追名逐利,社会必将陷入混乱。孟子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泯灭人类固有的道德良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亡者,未之有也”。人生往往会面临诸多选择,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坚决主张毫不犹豫地放弃“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死抉择的考验面前,孟子鲜明地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他认为人的价值与尊严有时候比生命更重要,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崇高理想,往往要抵御住各种利益诱惑,坚守住内心的追求和信仰。人们有了崇高的道义追求和精神境界,把道义放在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上,就能自觉地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直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和拥有利益,而是强调要在符合仁义的前提下,去争取正当的、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就像孔子所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继承了孔子对待利义的思想,主张从仁义的动机出发,以获得利己利他不违背道义之“利”。总之,在孟子看来,一个人不能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通过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涵养浩然正气的君子品格

孟子一生劝人向善,要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他认为只有心中充满了“浩然之气”才能成为大丈夫,成就最高的理想人格。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曾问他:“老师您擅长些什么呢?”孟子的回答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至为广大、无比刚健,倘若能妥善地培养,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培养浩然之气,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的冲动,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的激情,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孟子又进一步指出“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要符合道义,要有仁义道德的滋养才能生成。人一旦在良心上有了亏欠,精神气质就会变得软弱无力直到消失殆尽,浩然之气便会日渐衰竭。人的行为一旦失去道义的支持,人的气质便会像无根之木,没有生命力,不会长久,更谈不上拥有浩然之气。培养浩然之气,就是要用正义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行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心的正义之事。涵养浩然之气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急功近利是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的。就像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认为揠苗助长是违背自然规律、伤害自然本性的行为,是靠外力强迫生成的被动行为,这样是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培养出浩然之气的。浩然之气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日常行为的积累、个人道德的修养中,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实践。只要做到自尊自强、以道义作为人生的准则,浩然之气自然会充实于内心,刚毅果敢、威武不屈的精神品格自然会慢慢形成。

在离开齐国的路上,充虞问孟子,您好像不太高兴,您以前不是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吗?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展现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份豪迈里有源于追求崇德向善人生修养的自信,更有平治天下、忧国忧民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理想在于坚守,更在于行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虽然生逢乱世,不得重用,但是他仍倾其一生奔波于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的人生哲学所散发的思想光芒就像一座灯塔,穿越时空照亮世人前行的路。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拿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魄,坚守理想、不懈奋斗。


文/罗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