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快讯
第十三期
曲阜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 2023年4月25日
柿长绵粉蚧的发生与防治
柿长绵粉蚧,又名柿绵粉蚧,俗称柿虱子,是果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寄主主要有柿子、苹果、梨、枇杷、无花果和桑等果树。该虫聚集在柿树嫩枝、幼叶和果实上吸食汁液为害。受害轻则树体衰弱,落叶落果;重则引起枝梢枯死,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柿树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近期在调查中发现柿树上面的柿绵粉蚧成虫及卵,聚集在叶片背面或者树枝被阳面,为保证果品质量和树木的长势,应加强管理。
一、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约3毫米,扁椭圆形,黄绿色、黄色至浓褐色,触角9节丝状,3对足,体表被覆白蜡粉。雄成虫体长约2毫米,淡黄色似小蚊,触角似念珠状,上生茸毛,腹部末端两侧各具白色细长蜡丝1对。卵圆形,淡黄色。若虫与雌成虫相似,仅体型小,触角、足均发达,1龄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淡褐色。雄蛹为裸蛹,长约2毫米,形似大米粒。
二、发生规律
柿长绵粉蚧在我市每年发生1代,以3龄若虫在枝条上结大米粒状的白茧越冬。翌年春柿树萌芽时开始出蛰活动,转移到嫩枝、幼叶上吸食汁液,4月上中旬雌雄若虫分化。雌若虫4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雄若虫蜕皮变成前蛹,再蜕1次皮变为蛹,4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雄成虫羽化后寻找雌成虫交配,交配后死亡,雌成虫则继续取食爬到叶背面分泌白色绵状物,形成白色带状卵囊,卵产于其中。每头雌成虫可产卵500~1500粒,卵期约20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初孵若虫为黄色,成群爬至嫩叶上,在叶背面叶脉两侧固着并吸食汁液6月下旬蜕第一次皮,8月中旬蜕第2次皮,10月发育为3龄若虫,后陆续转移到枝干的阴面群集结茧越冬。
三、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越冬期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刮树皮,用硬刷刷除越冬若虫。
2.化学防治。落叶后或发芽前喷洒3°~5°Bé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30倍液,防治越冬若虫。若虫出蛰活动后和卵孵化盛期,选用2.5%氟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连喷两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和利用二星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优先选用对天敌影响最小的防控技术,避免在天敌发生盛期喷洒化学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