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循吏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研

日期:2023-03-07 09:52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循吏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研


“循吏”一词,出自《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循吏列传》体例,后世史家纷纷效仿,“二十四史”中有十九部史书为循吏作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吏文化”现象。史家为循吏作传,树立了褒奖好官良吏的鲜明导向,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史书中的“循吏”

中国人注重修史和以史为鉴,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从《史记》到《明史》,有十九部史书列有《循吏传》(部分史书名为良吏、良政、能吏,实际上与循吏无异),且在类传中处于重要位置。

“循吏”究竟何意?司马迁认为,“奉法循理之吏”是为循吏。班固认为,循吏为官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西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想,循吏成为儒家精神的践行者,入传标准和历史评价便主要以儒家价值观为主。“采其政绩可称者”是循吏入传的首要标准。循吏的政绩一般体现在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兴教办学、移风易俗、理讼捕盗等方面。经济上富民兴利,文化上施行教化,社会上营造平安环境,这对古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循吏有政绩又有高尚的品德,因而受到百姓的爱戴。东汉孟尝离任时“吏民攀车请之”,不舍得他离开,孟尝不得不乘夜悄悄离去。有的循吏还被百姓编入歌谣之中怀念和歌颂。明代方克勤任济宁知府时,立社学、兴教化、罢力役,深受百姓爱戴,济宁人歌之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活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实际上,载入循吏传的多是当时的典型代表,符合循吏标准的远不止这些人。可见,古代社会通过持续千年的历史书写,构建了一个褒扬循吏、以循吏为榜样的吏治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吏文化”现象。

二、循吏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仁爱精神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可谓循吏为政的基本精神。汉宣帝认为能够让“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这里的“良二千石”就是循吏。召信臣和杜诗被百姓亲热地称为“召父杜母”,足见其拳拳爱民之心。《隋书·循吏传》指出:“古之善牧人者,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随其所便而处之,因其所欲而与之,从其所好而劝之。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与儒家“视民如伤”理念是一致的,所谓“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这种感同身受的仁爱之心,正是循吏为官从政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对儒家“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思想的践行。

(二)为民情怀

儒家一向主张重民、贵民、富民、教民。《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劝课农桑、兴教办学、理讼捕盗是循吏施政为民的基本措施。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经济是基础,力推种桑树、促农事,就是从经济生活方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同时还可以为国家提供充足税收。召信臣为政“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兴教办学是从教化方面提升百姓文化素质,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西汉蜀郡守文翁“仁爱好教化”,促使当地形成好学之风。理讼捕盗,维护治安,是循吏的职责,没有安定的环境,就没有发展的基础。为民兴利是循吏为政的主要政绩所在,也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勤政意识

勤政是儒家非常看重的为政品质。《三国志·李通传》裴松之注引《晋书》:“(晋武帝)上曰:‘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诗经》告诫要“夙夜匪懈,虔共尔位”。东汉循吏仇览,“劝人生业,为制科令,……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不仅努力发展农业,还发展教育,打击非法行为,亲自帮助救济穷人。北魏循吏宋世景,为政勤奋不殆,“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南齐傅翙认为为官没有什么诀窍,“唯勤而清”而已,“清则宪纲自行,勤则事无不理”。

(四)廉洁操守

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吏之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视为为政起点。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为政者提出坚守本心、不做欲望的奴隶的期望。史书中往往可见对官员“清介”“清白”“清廉”“清德”“清操”等廉洁品质的记载。公仪休为鲁国国相,他嗜好吃鱼,却拒绝别人送鱼,能够坚守廉节。西汉朱邑“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天子称赞他“廉洁守节,退食自公,……可谓淑人君子。”东汉刘宠“历宰二郡,累登卿相”,离任时却“家无货积”。翻开史书中的“循吏传”,屡屡可见“洁身修己”“无所营私”“清身率下”“家无余财”“清瑾”“清德”等记载。循吏任职地方,为一方要员,面临的诱惑很多,能够坚守廉洁,充分体现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严格的自我要求。

三、循吏文化的当代价值

循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丰富的吏治经验和治国理政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循吏文化是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增进治国理政智慧的源头活水

吏治清,天下平。《左传》指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韩非子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毛泽东说:“治国就是治吏”。重视为政者队伍的建设,是古今政治的重要内容。循吏文化蕴含着如何加强吏治、促进官员道德养成、激励官员积极有为以及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智慧。我们应不断激活循吏文化生命力,汲取吏治经验和治理智慧,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治国理政能吏力提供传统智慧和源头活水

(二)传承循吏精神,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实践

循吏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官员,他们大多具有基层行政经验,处理的问题举凡经济、治安、教育等等,皆紧贴百姓生活,具体而又实际。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循吏比较注重办实事、求实效,而且注重维护百姓利益,敢于担当负责。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传承循吏身上务实担当的可贵精神,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务实担当、实干笃行、善作善成,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推进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

(三)激活循吏文化生命力,有机融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循吏文化中的仁爱精神、为民情怀、勤政意识、清廉操守等内涵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党校是开展干部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坚持“两创”方针为引领,充分激活循吏文化在当代的生机活力,深入挖掘有益养分,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有机融入干部教育理论和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汲取循吏自我养成的经验智慧,积极融入党校课程,有效促进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涵养党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锤炼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好干部”队伍,为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传统智慧。

文/张娜娜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