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党中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吴村镇深化“党建红盟”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创新运用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入选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成功创建“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近年来,吴村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六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型模式:
1、“人才返乡”引领模式
“丑果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返乡大学生孔聪聪的技术带动下,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簸箕掌村200亩山地,栽植桃、梨、李子等优良果树品种100余个,新型高端水果多次荣获省级金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30余人,帮扶贫困户6户。同时,与高校合作,提供高端课题研究基地,免费为村民开展果园生态防控技
术培训,每年培训学员达2000人以上。
2、“按揭农业”助资模式
由寿光恒蔬无疆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专业运营的“智慧农业”产业园。采用“投资商+运营商+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流转土地445亩,加快实施按揭农业,推进订单式定向种植模式,由集团提供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由村民直接承包大棚进行种植管理,吸纳农户“拎包入驻”,解决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实现建设资金的快速回本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年亩收入可达8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让小农户融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实现种植户发家致富。
3、“飞地经济”抱团模式
将5个乡村振兴服务村(东杨院村、蒋寨村、白塔村、三官庙村、孟官庄村)和3个济宁市派第一书记村(柳庄村、崔屯村、河洼村)乡村振兴帮扶资金统筹使用,在吴村镇丛庄村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建成规模化产业园,统一发展高标准大棚种植项目,形成设施种植区、特色产品展示区、综合服务区。管理服务实行 “五统一”,即: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购买农资、统一订单销售。果蔬
花卉等产品成熟后实行“线下线上”销售,亩产销售收入可达6万元。项目收益将归各村村集体,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固增收。
4、“新型农人”带动模式
拥有丰富锦鲤养殖经验的“90后”村委成员徐文政,成立曲阜圣弘锦鲤养殖项目后,相继带动龙尾庄村成立3个锦鲤合作社。徐文政以成本价为村集体提供鱼苗、供养殖技术指导、销售平台,将锦鲤产业与乡村休闲渔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锦鲤全产业链。龙尾庄村的锦鲤养殖合作社,成为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村已发展锦鲤养殖面积近300亩,年投苗量约1500万尾,每亩纯利润收入1万元左右。
5、“企业挂牌”共享模式
峪西村规划土地200亩,建设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该村招商引资山东鲁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农业示范园定位为该企业发展“支线”,挂牌“老董种地”联盟曲阜基地。企业投入肥料、种苗、农药、技术、回收路径,村级负责日常生产管理。该合作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业发展的风险,把村与公司捆绑在一起。预计每年8个棚的种植的能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惠及贫困
户,解决村民就业,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
6、“科技领航”变革模式
与省土发集团合作签约农业科技领航示范园项目。通过“引智”、“引技”、“引才”,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升级种植路径。通过技术赋能,研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更新农机、农艺、控释肥配套综合手段,构建新型化、轻简化、规模化、科技化农业发展理念。与山东种业集团继续扩大合作,建成小麦、玉米“良种”培育基地,让培育种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新型收益来源,同时辐射辖区群众种植新良种,在降低粮种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产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发展的收益。围绕“精深加工、农业服务、种养循环”的运转模式,打造农产品供、储、加、销一体化产业组团,形成“全产业链条体系”,对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乡村,通过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劳务输出等,提振新型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