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党的三大作风对传统文化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日期:2023-03-20 14:19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党的三大作风对传统文化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精神风貌,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到群众对党的认同程度。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了“三大工作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如一抓好三大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保障。习近平指出,“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他将抓好作风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原因就在于,党的三大作风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成果,不单纯的属于马克思主义,也不单纯的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将二者结合起来的产物。

一、理论联系实际对传统知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知行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内容。我们党对于传统知行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一)知行合一

“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知指认知或良知,行指行为、行动。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求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要求人们在对真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能够尽可能达到同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本着达到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真理和中国实际的实践真理相同步的目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在对传统“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提升为党的实践论。把原本的道德范畴的知行合一理论,发展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理论,将传统的知行合一提升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

(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本是称赞河间献王刘德做学问时的求实态度。孔子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是推崇这种态度。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意为在穷究事物之理的基础上,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和体悟,讲的也是做学问的求实态度。可见,中国人最早讲的“实事求是”都是限于做学问的范畴,是一种做学问时讲究实证的方法和态度。中国共产党继承这种求实态度,并进一步提出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升华为党的思想路线,使实事求是突破了原来的使用范畴,并赋予其以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三)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最早应是来自儒家,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体现。后来经过发展,主要是指治理世事,切合实用,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顾炎武提出了“人之为学……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主张读书和实践都是做学问的重要路径。不仅顾炎武,很多明清思想家都重视经世致用的学风,注重实践、强调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继承古代“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提出“有的放矢”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比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的事情须按中国实际来办”的观点等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汲取了传统经世致用的理念才提出来的。

二、密切联系群众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底蕴,对普通民众怀有无尽的悲悯和爱意。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民、贵民爱民、君舟民水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一)重民思想

孟子主张“民存则社稷存,人亡则社稷亡。”有了老百姓国家社稷才能存在,没有了百姓、失去了民心,国家社稷也要灭亡了。他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支柱,强调领导者必须重视得民心。《吕氏春秋》中提到:“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为政者作出决策、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先审度民心,符合民心、合乎民情的事才能做。我们党继承古代重民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毛泽东提出要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将群众看作“铜墙铁壁”,提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邓小平也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观点里面都有对古代重民思想的深刻领会,汲取了传统文化中高度重视民心的巨大力量。

(二)贵民爱民思想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这里的“人”当然也包括普通百姓。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体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上地位低下的养马人的仁爱之心。《诗经》中说:“惠于朋友,庶民小子。”要求为政者对臣下、朋友要多施恩惠,对普通百姓也要多多怀有爱意。《诗经》中不少篇章中都包含着爱护百姓、关注民生的思想。到了孟子更是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呼声在当时可算是振聋发聩。我们党继承古代贵民爱民思想,坚持维护群众利益。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维护群众利益,这里面闪烁着传统贵民爱民思想的光辉。

(三)君舟民水思想

周公通过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保民”思想,反复告诫群臣不要沉湎于享乐,必须勤于国事,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王就好比船,百姓就好比水。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掀翻船。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也讲:“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他也以君舟民水的比喻告诫统治者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我们党继承古代君舟民水思想,坚持争取群众。毛泽东认为,我们党要立于不败之地,群众的拥护至关重要。他强调我们的干部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终日念叨争取群众。习近平也反复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这些观点和君舟民水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中深刻引用了传统文化中的君舟民水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情况对传统文化中的君舟民水思想进行了深刻理解,汲取了传统文化中重视民心向背的精神。

从传统民本思想到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除了继承,更多的是超越,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使民为君、维护专制的本质。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传统反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自我反省,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党借鉴传统反省思想的积极因素,并进行了提升和发展,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一)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作为一种修养方法,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明确提出,要求人时刻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是修身养性的“克己”功夫。《传习录》讲:“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自我体察和克除私欲的功夫,一刻都可以间断,对待内心的邪念和私欲,应该像对待盗贼一样,坚决消灭。儒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要“内省”“自省”,要求时常对自身行为进行检视和反省,通过反省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者应向其学习,看到不贤之人应该以其为镜鉴,反省自己。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主张:“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如果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管理别人别人却不服管理,待人礼貌别人别人却不回应,那就应该反过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仁”“智”“敬”。总之,自己所行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应从自身寻找原因。我们党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反求诸己”思想,提出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实现伟大复兴,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自身建设抓起。毕竟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党,没有什么外力能打倒我们,能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必须要时时反躬自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敢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把我们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

(二)慎独

慎独语出《大学·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慎独是一种高度的自觉。

我们党继承古代自省、慎独思想,提出加强党员党性修养。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古人的自省、慎独中领悟到了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提出要慎独慎微,善于检视自己的思想行为,及时发现并改正不正之处,以增强定力。毛泽东指出“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格言。”习近平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对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我们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够用好,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责任,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当然,我们党对于反省思想既有继承,也有结合实际的超越和发展。一是将古代君子道德养成目的升华为加强党内团结。毛泽东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就是代表。二是将古代君子内心的修养提升为当面公开的自我批评。毛泽东提出:“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的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任何犯错误的人,只要他不讳疾忌医,不固执错误,以至于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而是老老实实,真正愿意医治,愿意改正,我们就要欢迎他,把他的病治好,使他变为一个好同志。”邓小平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基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有选择的继承、改造了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党的三大作风。在步履不停的创新足迹中,不仅充实完善了党的建设相关理论,也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发生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蜕变和升华。

文/王雪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