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等介绍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曲阜市委书记李丽在省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市相关工作情况。
省文明办副主任张同海介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要求。党的二十大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聚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是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省市县乡村层层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青年、巾帼等8支宣讲队伍,推出习语润心、明理胡同、知新话、蒲公英夜校等一系列基层宣讲品牌。聚焦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去年以来,全省开展各类宣讲活动9万余场、受众6000万余人。
二是让先模人物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选树“三农”工作中的劳动模范、最美人物,组织模范代表用质朴语言和切身感受,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利民政策,说百姓话拉百姓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反映临沂市代村乡村振兴带头人王传喜事迹的电影《喜盈代村》、反映济南市三涧溪村乡村振兴带头人高淑贞事迹的电视剧《三泉溪暖》,都广受好评、给人力量。
三是让传播普及更具影响。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解读,重点办好广播电视栏目《宣讲时间》《理响中国》《新思想照亮新实践》等,推出《自信的理由》《三个走在前》等一批大众读物。统筹报、台、网、微、端等资源力量,特别是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优势,制作推出一大批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融媒产品,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
二、着力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推动乡村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加强道德教化和实践养成,更好擦亮“厚道山东人”金招牌。
一是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实现中心(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多个、文明实践公园广场3万多个、文明实践家庭站9万多个。创新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实施“十助常陪四解”为老、“五育三保”为小暖心服务项目,建成县级“17+N”、乡级“5+N”、村级“3+N”等11万余支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早晚问候、日常代办、雏鹰课堂等一大批品牌项目。常态开展“五聚”实践活动,推动电影、图书、表演、宣讲、人气等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放大学习大讲堂、文化活动室、居民会客厅、邻里议事厅等综合效应,使其成为群众最爱去的公共服务综合体。
二是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结合,着眼个人层面行为习惯养成,提出并大力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出《如此生活》大众读本,打造基层示范点2000余个,使优秀农耕文化更具传承性、时代性。统筹推进美德和信用建设,推进美德信用进村庄社区,广泛推行道德银行、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应用场景,更好让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以“反对浪费、文明办事”为主题,明确提出“十反对、四提倡”,集中整治高价彩礼、恶俗婚闹、大操大办等问题,积极推行婚、丧、节、寿等新礼仪,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弘扬。
三是深入推进基层文明创建。统筹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以城带乡、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省共有国家级文明村镇264个,省级文明村镇4296个;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和“美丽庭院”建设,广泛宣传宣讲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以“一户美”带动“一片美”。
三、着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坚持满足文化需求和增强精神力量相统一,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促进广大农村群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一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每年制定为民办实事文化惠民清单,去年开展“群众演群众看”、小剧小戏“大擂台”活动1077场,送戏下乡4.58万场,放映公益电影70.41万场,开展各类“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暨农家书屋万场主题阅读活动2.6万余场。
二是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加大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遗址、古民居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实施保护项目215个。实施地方戏保护工程,对渔鼓戏、大弦子戏等14个濒危剧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免费或低价票公益演出服务。抢救性收集整理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物,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210多个。
三是做强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聚焦传统工艺,大力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统筹创意、营销和出口,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推出特色产品5300余种,搭建展销体验专区680多处,形成了一大批手造专业乡镇、村庄,“山东手造”日益成为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4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80个。以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牵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展示带建设,首批集中打造民俗文化重点村130个,并策划推出“黄河大集”、春节季“黄河大集”,各地积极举办线下市集和线上直播带货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2.8万余场,成为人气爆棚的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下一步,山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制定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振兴齐鲁样板基本标准,更加深入细致、精准高效地做好工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记者:
曲阜市作为孔子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积极推动“两创”融入乡村文化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请问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丽:曲阜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的格局。近年来,曲阜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要求,扎实做好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做到“四个融入”,即“非遗融入乡村人才振兴”“非遗融入乡村产业振兴”“非遗融入乡村文明创建”“非遗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推动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勃勃生机。
一、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人才振兴”文章。实施传统手艺振兴工程。成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加强与属地院校的专业合作,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曲阜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王树宝荣获2021年度省十大模范非遗传承人,“孔府品牌”非遗传承系列荣获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目前,我市已有《祭孔大典》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及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传承人27名,形成非遗传承人梯队,带动2000余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传承活力明显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储备。
二、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文章。实施“非遗工坊”建设工程,培育10家济宁市级、36家曲阜市级非遗工坊。三孔文旅、孔府印阁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孔府楷雕、孔府印阁等“非遗工坊”和电商平台年产值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汉风艺术公司在乡村义务开展“线编”非遗技艺培训,形成产品研发、推广、销售服务链条,带动周边就业近万人,村民日均收入稳定在150元左右。推动把非遗工坊纳入“庭院经济”,开发乡村特色非遗手工产品,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夫子洞村、鲁源新村等非遗特色旅游街区和研学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文明创建”文章。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把非遗展演融入春节礼仪、云端清明、粽享端午等节日活动,让传统节日历久弥新,保护了文化传统、守住了文化根脉。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传承活动,在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孔府婚俗》的基础上,在各镇村与时俱进推出新中式婚礼展演,倡导以礼化人、成风化俗。尼山论坛期间,展演活动受到中外嘉宾一致肯定,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孔子故里已蔚然成风。
四、坚持做好“非遗融入乡村基层治理”文章。实施“非遗六进”工程,在村居、社区、学校、机关、企业、重点场所六大领域打造一批66个示范点,将非遗以可触、可观、可感、可忆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全环境立德树人、全天候以文化人的氛围,形成一批集非遗展演、交流、体验于一体的“会客厅”,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乡村治理。武家村获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鲁城街道、息陬镇获评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
下一步,曲阜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部署要求,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曲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