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浅析儒家礼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儒家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儒家倡导的礼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外在礼制、礼仪,也包括内在的修养和习惯,礼文化已渗透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经过不断的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成为了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
“礼”产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对神秘事物敬畏的祭祀仪式。到了周朝,周公开始制礼作乐,对现存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孔子非常认可周礼,并提出“以仁释礼”,将“仁”与“礼”相结合,认为如果没有“仁”的内在德性,“礼”就沦为形式过场了。礼,体现在个人的言行有节和社会的规范有序。“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管是个人行孝还是为官从政,一切都要遵从礼的标准。
儒家认为礼是人伦关系的基础。《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友,夫和妻亲,其礼也。”这句话强调了礼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儒家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同时也倡导社会成员之间的友善合作和和睦相处。此外,儒家将礼视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第一级台阶,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孔子还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其行为、品格就接近“仁”了,可见“礼”是培养完美德性的必经之路,是成为君子所必备的素养。
礼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而且事关国家事业的成败。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作为四维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提到“为国以礼”,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并且认为“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记·礼运》中提到:“礼者,法也。法者,常也。”礼作为一种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保持稳定与和谐。《礼记》中孔子说:“礼,其政之本与。”在孔子看来,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礼记》中还记载着:“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对于治理国家和称对于轻重、墨线对于曲直是一样的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主对臣子以礼相待,臣子对君主忠心耿耿,这样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治理中,孔子认为礼治优于法治,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尊礼能从根本上阻止人们去犯罪,而法只是适用于犯罪发生之后对人的惩罚。
儒家强调礼的目的是维护和谐。《论语·颜渊》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意味着礼的价值在于通过和谐的关系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儒家认为,只有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并遵守礼的规范和原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是用礼需有节,“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不管小事大事都按一个原则去做,为和而和也是行不通的,礼可用但不能滥用,该讲规矩的时候还是要讲规矩。礼只有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才能彰显其意义,体现其价值。
学礼守礼,存于心践于行,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曾子避席、程门立雪的尊师之道,孔融让梨、亲尝汤药的相亲相爱,孟母买肉啖子、商鞅徙木立信的诚信美德,都是尊礼、重礼、用礼的典范。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孔子给出的答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孟子强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除了“克己”还要做到“敬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礼。敬既表现为对他人、对事业的敬意,也包括对自己人生的敬意。尊重他人从身边最亲的人做起,孔子在谈论赡养父母的时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门在外要尊重他人,孔子提倡人们要按照“礼”的规范来与其他人相处,所以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即使是出门办事也要像接待贵宾一般,可见孔子与人交往时的态度之恭敬。在人际交往中,要遵从平等交往的礼节,孔子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孔子看来,有来有往的才叫“礼”,有来无往或有往无来,就是失礼的表现。
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维护社会和谐都不能完全依赖于法令规章的“硬约束”和“外强制”,而是要从最根本上培养起每个人的礼义廉耻之心,从而以“软引导”和“内自觉”的力量完成社会治理的目标。因此儒家主张“礼治”国家,并且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更新礼治的思想,使之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荀子认为“礼”是法治的大要或大本,是法以外条例的纲要,“礼者,法之大分,类以纲纪也”;“礼”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是国家命运所系,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治乱的标准,是划分等级名分和职分的准则, “国之命在礼”“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从荀子重视提高“礼”的作用可以看出以礼义教化作为主要统治手段的儒家礼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儒家看来,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需要人们遵循礼的准则,尊重他人、服从法律、追求公正与道义。通过学礼、用礼的实践,国家可以实现安定、有序的治理,并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来源:《教学与研究》
作者:罗凤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