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科普2023-12]冻伤的预防及急救

日期:2023-12-18 14:58 浏览: 来源:曲阜市红十字会

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微信公众号

近日,一大波冷空气袭来,气温降幅较大,体感寒冷,应特别注意保暖,预防低温症和冻伤,并做好防范措施。

 

低温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引起局部冻伤。与人在低温环境中暴露的时间长短有关。当天气寒冷(0℃或以下)或有强风时,皮肤表面的血管开始收缩,以此来维持身体的中心体温。在极端情况下,血管过度收缩又可导致人体某些部位的血流减少到极低水平进而导致冻伤。我们的手指和脚趾是最易发生冻伤的部位。

二是产生全身性影响。

◆人体在低温环境暴露的时间不长时,能依靠温度调节系统,使人体深部温度保持稳定。但暴露时间较长时,中心体温逐渐降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出现呼吸和心率加快、颤抖,头痛等。

◆当中心体温降到30-33℃时,肌肉由颤抖变为僵直,失去产热作用,将会发生危及生命。

◆长期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劳动(如冷冻库工人)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湿性疾患等。

 

冻伤及其分类

 

一、冻伤的定义

冻伤是指冰点以下的低温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引起的损伤。由于外界温度过低,人体缺乏相应的防寒措施,加上潮湿、风袭、饥饿、疲劳等因素,易发生冻伤

二、冻伤的分类

冻伤分全身冻伤和局部冻伤两类,局部冻伤较多见。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局部温度低易引起冻伤,多见于肢体局部组织损伤,如手指、足趾、手背、耳廓、面颊等暴露部位;全身冻伤见于在登山中被雪埋盖或沉船落水,机体受到严重寒冷侵袭时引起全身功能障碍和组织损伤,人体被冻成僵硬状态。

三、冻伤的症状

早期冻伤可能表现为皮肤潮红、知觉变化(如产生烧灼感、刺痛或麻木),或患处疼痛。 随着皮肤继续变冷,潮红会减少,由于血流减少,皮肤颜色会逐渐变得苍白,皮肤触感冰冷、僵硬如蜡。 随着冻伤严重程度的加深,皮肤坏死,变成深蓝色或黑色。

局部冻伤的症状通常被分为三度:

一度冻伤:皮肤浅层冻伤。局部皮肤苍白,有麻木感,进而皮肤充血、水肿,痒、刺痛和感觉异常。

二度冻伤:皮肤全层冻伤。皮肤红肿,有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色浆液,易感染。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

三度冻伤:局部皮肤或肢体发生坏死,皮肤呈紫褐色或黑色,局部感觉完全消失。

全身冻伤的症状:体温明显下降,全身肌肉僵硬,皮肤苍白水肿,呼吸心跳微弱甚至停止,危及生命。

 

冻伤的应急救护原则

 

发生冻伤时,必须争分夺秒,及时救护。严重或深度冻伤者应该在损伤的24小时内复温。为防止患者体温过低,可以将其转移至温暖的地方,脱去湿衣服,使患者身体保持温暖与干燥。如果可能的话,小心取下患者的饰物,在此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进一步伤害。

全身冻伤肢体冻僵、意识丧失者,在搬运时要注意动作的轻巧柔和,否则会造成肢体扭伤、组织断裂或骨折

对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疗机构。

有条件可利用保温毯进行保温。

局部冻伤的处理

◆一度冻伤速将伤肢放入37-40℃的水中20-30分钟以达到复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避免用力揉搓患处。

◆二度、三度冻伤保持创面清洁干燥,肢体保温。伤肢肿胀较重或已有炎症时,则将健侧肢体放入温水中(若双上肢冻伤,则双下肢放入温水中),改善冻伤部位的血液循环。

◆局部有水疱,不要刺破,待其自行消退。

◆在手指、足趾之间放置消毒敷料包扎,局部干燥,防止粘连,减少并发症。

◆禁用高温烘烤、热敷、冷水浴、雪搓、捶打等方法,不要使用黏性敷料。

◆三度的局部冻伤,应由医生处理。

 

冻伤的预防

 

◆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极寒天气下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防止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

◆在寒冷情况下,注意脚、手和脸等部位的保暖。

◆为抵御极端寒冷天气,应准备好适当的衣物、应急物品等。

◆连指手套比分指手套更保暖。

◆遭遇极寒天气或强冷风时,应选择适当的地方躲避。

◆摄取足够的高热量食物以保证代谢性产热。

◆不要在寒冷环境中进行强体力活动,避免过度消耗能量和出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