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孔子的政德观

日期:2023-01-25 11:12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孔子的政德观


在《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典籍中,有很多孔子应答国君、贵族、弟子及时人的话语,尤其是鲁哀公问政、季康子问政、弟子问政等,孔子皆从不同角度,以真诚坦率、睿智深刻的回答表达了意蕴深刻的政德智慧。这些问答场景鲜活、内涵隽永、意境悠远,展现了孔子的政德观和为政理念,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笃守大道。孔子周游列国14年,正是为了坚守心中的大道。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他希望建立一个像周朝那样的礼仪社会,也就是说,他的理想最终落脚在建设一个秩序井然、充满道德、百姓安宁的美好社会。为了这个理想,孔子辗转各国,始终不曾放弃和退缩。当被误认为是匡人的仇人而被围困于匡地时,他临危不惧从容说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文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由我来继承发扬他所创立的礼乐道统。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他却“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并且召集子路、子贡、颜回三位弟子,询问了同一个问题:“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唯有颜回认识到,孔子的“道”很宏大,坚守大道是君子应当做的。孔子非常赞赏颜回的话。孔子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仍然能够保持操守和本分,而小人则会在困难面前放弃原则。周游列国途中,子路问路遇到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对世事比较消极,认为天下无道应该避世而居。孔子怅然说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认为自己与隐士不一样,正是因为天下无道,他才积极奔走,谋求实现大道。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时人评价孔子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之人,正是对他坚守理想的客观评价。 

修身正己。为政以德是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德是获得百姓拥戴的重要政治品格。修身是为政者涵养政德的根基。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与儒家经典《大学》中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进德之路是一致的。同时,孔子认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第一就是“修身”。为政以德首先要自身正。鲁国国君鲁哀公和大臣季康子经常问政于孔子,修身正己便是孔子回答他们的重要内容。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深刻地指出为政者自己立身持正,是为政以德的首要内涵。“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强调,不能正己,则不能正人。鲁哀公问:“敢问人道孰为大?”孔子回答说:“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讲述的是为政者修身正己方能引领社会道德正向发展的道理。季康子问孔子为政是否可以“杀无道,以就有道”,孔子否认这一点,并启示他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者的德行就像风,决定着百姓道德的方向。为政以德最终是要以百姓利益为落脚点。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安百姓,方是修身正己的最终目的。 

富民教民。在施政目标方面,孔子主张应致力于富民教民。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百姓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是正常的,为政者要顺应这个需求,物质上“富之”,精神上“教之”。孔子认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孔子到卫国,感叹国中人口繁多,冉有问人口多了之后呢,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富了之后如何,孔子说:“教之”。爱民、富民、教民,可谓是孔子民本思想的重要内涵。哀公问政,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为政最要紧的,是让老百姓物质生活富足并且长寿。哀公进一步问应该怎么做到呢?孔子说:“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减轻赋税劳役,推行礼乐教化,使远离犯罪疾病,百姓的生活就会“富且寿”。季康子问如何“使民敬、忠以劝”,孔子回答:“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教化,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涵育百姓的精神世界。孔子还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先教化就施以刑罚,是对百姓的虐待。曾子问明王之道,孔子说,明王要“内修七教”,即“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君王以言行为教,百姓自会崇德向善。子张问孔子为政如何做到“惠而不费”,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惠而不费”,顺应民之所需,积极为民谋利。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不是达到了“仁”,孔子认为这比“仁”的境界还高,“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能为百姓谋利,这是为政者的至高境界。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张娜娜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