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孔子答问政”蕴含的政德智慧

日期:2022-08-08 18:21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孔子答问政”蕴含的政德智慧  

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儒家典籍中,有多处时人与孔子关于政事的问答对话,形成独特的“孔子答问政”现象,生动直接地展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在为政以德方面有着历久弥新的智慧。

崇仁尚德、以身作则的修身观念

仁爱和德行是修身的重要内容。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孔子批评季康子,说:“你执政为什么要选择杀人的手段呢,假如你推行善政,老百姓不就都跟着向善了。”这里的善,其实就是仁心、仁政。为政者只有长养仁爱之心,重视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仁民爱物、广施仁政。同时,孔子认为,为政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正己正人。孔子对鲁哀公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只有自身正,才能正他人,确保政令畅通。

德法并重、刑政相参的治理观念

孔子主张“德法并重、刑政相参”。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子曰:“以德以法。”(《孔子家语·执辔》)孔子将德和法比喻为“御马之有衔勒”,认为治理国家犹如驾驶马车,道德和法制就是控制马车的关键环节。孔子以驾驭马车比喻治国,管理民众和驾驶马车一个道理,把德法当作关键,让各级官员各尽其职,均衡使用民力,安定民心,这样一来,必然会百姓顺从、刑罚不用、天下大治。孔子认为刑罚与政令必须相互辅助。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家语·刑政》)。孔子向仲弓阐述了“刑政相参”的道理,“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圣人治理天下,以刑罚和政令相结合、相补充。最高的境界是“以德教民、以礼齐之”,注重发挥道德的作用。

尽忠职守、担当尽责的职业观念

为政者应有“尽忠职守、担当尽责”的职业观念。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子路是一个做过官的人,他向孔子问政,孔子并没有给他讲大道理,而是从勤政方面入手,启发子路要做一位凡事干在前、勤政务实、扎实为百姓做事的官员。“忠”并非忠于个人,而是忠于岗位职责。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居之无倦”,是指勤勉尽责,毫不松懈倦怠;“行之以忠”,是指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孔子年轻时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能够做到“料量平、畜蕃息”,后来做到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摄行相事等职位,都能尽忠职守,切实履行职责。为政者还要“在其位,谋其政”,切实担当尽责。所谓谋其政,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好政务,而是要时刻保持一颗担当负责之心。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不出其位”并不是要为政者固步自封,只考虑自己的职责,而是要求他们守规矩、守本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

博施济众、富民教民的为民观念

孔子提出,政者要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覆盖面上、普惠性上让更多老百姓获得实惠,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并认为追求富裕、远离贫贱是人的本性使然,所以“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说的“富且寿”中的“寿”,主要是指精神生活质量,具体的措施是“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孔子非常看重对百姓的教化。子张问孔子应该如何行政,孔子提出“尊五美,屏四恶”,其中“四恶”指的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也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话。可见,孔子主张以教化的方式提高老百姓的素质,反对不经教化就对百姓施以酷刑,说明孔子认识到对老百姓的教化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举措。

选贤任能、重用人才的人才观念

任用贤才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鲁哀公问政,孔子指出“为政在于得人”。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仲弓进一步询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回答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子认为,要善于发现人才,同时也要敢于任用贤才。齐景公问孔子为什么“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孔子着重指出秦穆公能做到“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以此来启示齐景公,要重用贤才并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舞台。尊重贤才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让政事高效优质运转。尊贤,就一定要能够分辨忠奸。孔子说“去谗远色,贱财而贵德,所以尊贤也”,要远离谄谀之人,将道德放在重要位置。另外,尊重、重用贤才才能使民心归服。哀公问“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孔子告诉鲁哀公,要多任用和提拔那些贤能之人,这样一来,民心自然就能归顺了,国家也会得到安定和团结。若是错用了小人,颠倒了用人之道,必然会遭受到百姓们的非议。孔子的这一思想,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心顺服。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张娜娜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