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优秀传统政德文化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政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历朝历代治国理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优秀传统政德文化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严以修身,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做人从政为官的根本在于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从《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描述,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朱熹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事上练、知行合一”,再到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党员领导干部都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通过修身立德来涵养党性,始终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要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时刻提醒自己,严把思想关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要自觉管好自己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守诚信底线,构建社会诚信制度。作为一种德性,“信”不仅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是儒家立人、修身、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用,在个人人格塑造和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的目的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论语》已经对“信”德的重要性有了极高的认识。在个人层面,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国家层面,孔子谈到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当子贡再三追问说“必不得已而去”,孔子说可以“去兵”“去食”,但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信”不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信”主要表现为“诚信”。市场经济不仅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还是一种契约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的关键是保证契约双方履行自己的义务。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用道德的力量,以“诚信”的道德觉悟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诚信”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以此树立起同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这充分证明了“信”作为一种规范上升到了国家高度。
坚定为民宗旨,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古代思想家尤为重视“爱民”“保民”。“爱民”“保民”是当时政德的重要内容,是古代先贤关心民生、重视民力的集中体现。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到孔子的“重民”思想,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再到荀子“舟水之喻”的著名论断。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不仅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为当前的治国理政实践提供借鉴指导。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重视人民,这在价值理念上蕴含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层意蕴。汲取传统民本思想这一积极因素,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中国民本思想应当具备的特质,也是政德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亲民爱民的民本情怀和惠民利民的公仆精神,像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廖俊波等优秀共产党员那样,做人民的勤务员,真心实意地为人民造福,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不负人民的重托。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作为我国历史文献汇编典籍的《尚书》蕴藏着丰厚的政德智慧。孔子曾这样评价《尚书》,“‘六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可以观治,《尧典》可以观美”。“义、仁、诫、度、事、治、美”,这七种政德理念成为了早期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不仅成为后世培养优秀人才的品德纲目,还对今天的政德养成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提出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用来引导君臣和谐,保证百姓“有耻且格”,为中国政德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治理的实现,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发挥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新时代,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政德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更好地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古代先贤治理智慧与现代政德建设的有机结合,确保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吴彬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