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是济宁、曲阜和尼山镇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包括鲁源东村和鲁源西村,属于搬迁安置新村,总体规划建设秉承“群众生活要舒适、公共服务要便捷、产业基础要建成”的原则。高标准规划,依山傍水而建,高低错落有致,造型优美,户型新颖、智能化管理设计,是极具浓厚儒家文化气息现代化农村居住村居。
一、赓续红色基因,继往开来奋进
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历来非常重视退役军人工作。
2019年新建成的鲁源新村村委会办公大楼按照光辉的革命历史脉络主要以“艰苦奋斗”为核心,建成了红色尼山艰苦奋斗展馆暨曲阜市党员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分四个篇章展现无数尼山儿女和党员干部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奋斗历程,意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铭记历史,继承传统美德,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故事,开创美好未来;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革命战争年代,尼山片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英勇杀敌。
早在1933年冯起、彭建华到尼山片区传播革命火种开始,红色基因便在尼山生根发芽从而茁壮成长。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1939年冬,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创立;1939年3月下旬,成立中共尼山工作委员会;1939年6月6日,成立中共尼山特委;1941年2月,组建尼山支队,1943年改编为山东独立营。自此,尼山地委、尼山抗日根据地、尼山独立营相继建立。英勇的尼山人民与敌对势力殊死搏斗,进行了小山战役、长座反击战、曼山战役等一系列战斗,歼灭日军500多人,俘获日军4人;歼灭伪军10000余人,俘获伪军4000余人;歼国民党顽军2600余人,歼灭土匪近4000人,俘获改造土匪2000余人。在惨烈的战斗中,尼山抗日根据地400余名指战员和战士壮烈牺牲。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尼山一带的人民还多次参加支前工作;在敌后战场,尼山老区通过兴办抗日小学,坚持游击斗争,将敌人一次次的计划扼杀于萌芽之中。
当时尼山片区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76名,正是展板上的这76个名字,是他们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革命的胜利。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不忘军魂传承,牢记奉献使命
鲁源新村共有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62人,他们中既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老兵,也有服务群众的“兵干部”,更有相当一部分积极利用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民宿、餐饮的退役军人。无论退役后选择哪条道路,他们都始终谨记“退伍不退志,退役不褪色”,不忘入伍初心,牢记奉献使命,始终以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传承发扬军队优良作风,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贡献着属于退役军人特有的力量。
(一)参战老兵孔庆山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
参战老兵孔庆山同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退役老兵,无论在军队里,还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始终铭记在他心中,真正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更是一名退役老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
孔庆山同志1974年11月入伍,服役期间成绩突出,被授予“连嘉奖”三次,并于次年7月成为中共党员。1979年2月17日是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日子:孔庆山所在团部接上级命令开拔参加对于自卫反击战,孔庆山负责通讯后勤保障任务,冒着枪林弹雨确保指挥部与前线炮兵的通讯顺畅。“猫耳洞”是让孔庆山永远无法忘却的一个名字,阴暗潮湿,蚊虫叮咬,没有水喝,洞内到处都是受伤战友的鲜血和痛苦呻吟声。回忆起战争场景他眼泛泪花地说“没有战争,永远和平”是最大幸福!至今他还保留着庆功大会上的慰问品:搪瓷缸,钢笔,笔记本,枕巾……退伍回家后的他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他常说:“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时刻以习总书记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董长龙立足服务,传承军魂
董长龙时刻以一名退役军人和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传承发扬军队优良作风,立足服务,奉献自我,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共致富,贡献着“兵支书”特有的力量。
董长龙于1994年12月参军入伍,服役期间训练成绩优异,先后被授予“营嘉奖”、“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光荣退伍后,积极带领村民开办养殖合作社和特色农家餐馆,让全村人跟着摆脱贫穷,走上奔小康的道路。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董长龙第一时间递交了“抗疫志愿书”,积极参与村里的疫情防控和安全消杀工作。自2019年担任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以来,董长龙主动作为,摸清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情况底数,积极做好优待抚恤、创业就业、困难帮扶等工作,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退役军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村里退役军人服务,正好对口,也是我的光荣,更是我最喜欢的工作!”
三、投身创业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时刻不忘革命奋斗初心,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军营时苦练杀敌本领,保家卫国;回地方后投身地方建设,再立新功。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餐饮、民宿和旅游服务等产业,带动当地老百姓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借创业扶持贷款东风,扬军创企业发展风帆
刘成凯于2007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先后被评为“旅嘉奖”一次、“优秀士官”五次。2019年光荣退役,立志从最艰苦的地方做起,才会取得更高的成绩,放弃政府的安置岗位,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利用党和政府保障退役军人在享受普惠性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再给予的优待,筹措资金500万元于2021年1月以自然人独资注册成立了山东友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器械销售。刘成凯同志为实现退役军人的自身价值、以能够带动吸纳更多的战友就业创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坚信习总书记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用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战友,使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受尊重的人。
(二)扎根农村赶集卖菜,服务群众自力更生
初中毕业的刘庆刚怀揣梦想,1980年12月走进重庆无线电通讯技术学校入伍,在部队团结战友,认真完成各项任务,获得“连嘉奖”一次。1984年3月因家中老人年老多病、无劳动能力,刘庆刚无奈退伍回家。退伍回家后,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自力更生奋斗路:去吉林干过建筑,小有积蓄回家后带动本村林俊搞起了蘑菇养殖,一直到再后来的借钱卖汽油摩托三轮车赶集卖菜,现如今已年过六十的他仍然坚持每天出门赶集卖菜,自力更生,方便周边群众。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他经历过迷茫与心酸,是部队这所大学教会了他永不放弃,刘庆刚同志以军人特有的坚持和胆识,立足农村,以平凡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三)放在哪里都能发光,坚守一线建功立业
孔凡震2000年主动选择到西藏阿里军分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参军入伍,服役期间,坚持学习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2002年底光荣退伍后,孔凡震服从组织安置,到裕隆矿业集团唐阳煤矿保卫科工作,始终保持军人优良品质,退伍不褪色,认真干好岗位工作,踏实做人,认真做事,2007年至2012年在唐阳煤矿连续多年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思想工作者,2016年至2020年在义能煤矿工作期间,连续多次被矿评为“优秀生产工作者”和“最美劳动工作者”。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孔凡震同志不仅是爱岗敬业的模范,还是乐于奉献爱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东鲁村搬迁期间,积极配合村里带头搬迁,给不了解搬迁政策的邻居细心讲解;搬迁后,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积极捐款帮助困难家庭,2020年被村委评为“孝和之家”和“最美庭院”。
四、引领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鲁源新村汇聚全村退役军人的力量,成立了鲁源新村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利用重大节假日和特殊时间节点,积极开展防疫消杀、村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和为贵调解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将退役军人的敢打敢拼、能打胜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志愿者服务,退役军人之光闪耀在抗疫一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来个措手不及,“退役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鲁源新村退役军人第一时间自动集结成立了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分别编成12个联防联控工作组,搭建了退役军人“抗击疫情战地”,队员们吃住在观察点,确保外来人员一侓不准进入鲁源新村,认真负责为本村归来人员测体温、消毒,有情况及时上报,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疫情无情人有爱”,疫情期间,全村退役军人捐款共计4600余元,捐赠酒精、消毒液各3箱,免费为值班人员定制盒饭、方便面、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同时,志愿服务队坚持每天1次局部消毒,2天一次全村消毒。
(二)村居环境整治,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积极组织全村退役军人开展了“齐心参与本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分工协作,共建共享。重点对村绿化带、垃圾箱、旅游留遗留废纸、烟头、塑料袋等进行及时清理,发扬军人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彻底清理卫生死角。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理和定期清扫,使鲁源新村环境卫生得到大幅度改善,为广大鲁源新村村民创建了优美,整齐,干净的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三)“和为贵”调解,夯实基层服务
鲁源新村深入应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设立了“和为贵”调解室。强化“和为贵”调解室作用,让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营造安定良好的社会环境。退役军人刘进与本村德高望重的村民刘树新志愿参与其中。在鲁源老村搬迁期间,本村村民刘青因不了解政策,拒绝搬迁,刘进同志与刘树新本着服务群众的原则,早出晚归,利用其回家吃饭的有限时间,苦口婆心上门为其讲解搬迁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四五天时间的耐心讲解,村民刘青最终答应搬迁。
做人民调解员需要“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的信任感和使命感,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疑难杂症,刘进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始终把党性放在心中,把人民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化解了多起非常棘手的矛盾纠纷,为维护鲁源新村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五、夯实服务基础,打造服务品牌
尼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设备配备、工作指导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以全心全意为军人军属服务为宗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实干、用心用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服务站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退役军人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退役军人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政策和任务;本着服务至上的原则,用心用情当好退役军人的贴心人,主动作为,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就业创业、优待抚恤、权益维护、双拥共建等工作,以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足用好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利用退役军人服务站平台架起了“一心向党、服务军人”的暖心桥梁。
(一)强化阵地建设
在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专门增设了退役军人便民服务窗口、退役军人之家、来访接待室、退役军人活动室、心灵驿站、退役军人书屋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办公室等一系列服务设施。
(二)细化服务保障
详细梳理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台账,逐一建档立卡,建立当期全覆盖走访慰问机制,积极引导退役军人到村支两委任职,加强退役军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在村委会办公楼专门开辟了服务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图书角、书法室、棋牌屋等设施设备。
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始终把退役军人摆在突出位置,持续采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把椅子、一站服务、一办到底”的服务态度,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对有意愿创业的退役军人,为他们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他们创业,真正发挥好退役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着力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1名退役军人军人存在生活困难的情况,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副站长董长龙同志第一时间困难退役军人的情况向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进行了汇报,并积极为他跑完了省困难帮扶救助手续。收到困难帮扶资金的他向党委政府表达了真挚的谢意,并表示一定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乐观生活,努力奋斗,向着美好的新生活进发。
(三)引导作用发挥
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多措并举,积极引导退役军人在村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事务管理、特色餐饮旅游、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正面作用,成立了村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建立了志愿服务积分奖励制度,打造了“退役军志愿服务”金字招牌。
目前,鲁源新村已有4名退役军人开办了家庭民宿,年收入五到十万元,1人担任了幸福食堂负责人,1人担任了老年公寓负责人,发挥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鲁源新村中还成立了“政策宣讲志愿者服务队”,由退役军人刘进担任队长,成员大多是村中德高望重的乡贤和退役军人,利用这支服务队积极宣传退役军人支持保障政策,真正让党的好政策飞入寻常“军人家”,彻底解决他们的操心事。
始终坚信“忠诚、干净、担当、踏实肯干为民,才对得起党和部队的培养”、“坚守初心、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这就是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的一贯服务宗旨。
号角已经吹响,战鼓已经擂起。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鲁源新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将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让领导放心,让退役军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