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目标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2022年5-9月为重点时段,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全面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四个减排和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两个提升,加强VOCs和NOx协同减排,综合治理,有效遏制夏季臭氧污染,确保全镇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环境空气质量满意率持续提升。
二、管控措施
(一)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1.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合成革、化纤等重点行业合理布局,限制高VOCs排放化工类建设项目,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VOCs含量限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贯彻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目录》,依法依规淘汰涉VOCs排放工艺和装备,加大引导退出限制类工艺和装备力度,从源头减少涉VOCs污染物产生。(经发办负责)
2.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新增VOCs、NOx排放量区域削减替代规定,削减措施原则上应优先来源于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采取的治理措施。(环保办负责)
(二)工业源VOCs和NOx减排
3.加快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5月底前全面排查溶剂型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使用企业涉VOCs原辅材料台账,摸清企业涉VOCs产品类型、涉VOCs原辅材料使用比例和使用量,建立清单台账。以低VOCs产品替代成熟度高的行业为重点,梳理企业清单,制定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计划,开展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全面替代,今年替代任务力争8月底前完成。树立一批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充分、减排效果明显的标杆企业,在绩效评级和上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形成带动效应。积极推动绿色装修,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中推广使用低VOCs含量的涂料和胶粘剂,优先选用预制构件和定型化、工具式施工安全防护设施,减少施工现场涂装作业;积极推动绿色装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优先选用预制成型的装饰材料,除特殊功能要求外的室内地坪施工应使用无溶剂涂料和水性涂料。(环保办、经发办、镇建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监督抽检力度。加大对涉VOCs产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抽检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VOCs含量限值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行为。(市场监督管理所、环保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开展简易低效VOCs治理设施清理整顿。对现有VOCs治理设施治理技术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处理能力与挥发性有机废气排放特征的匹配性,逐一实施升级改造,确保改造一个,达标一个,6月底前完成。全面评估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按照“应收尽收”的原则提升废气收集率,对达不到VOCs收集、治理要求的实施停产治理,直至整改完成达标排放。重点关注收集设施简陋低效、车间和设备密闭情况、有机废气是否“应收尽收”、高低浓度废气是否分质收集处理、产污节点距集气罩开口面最远处控制风速低、涉VOCs原辅材料使用量与收集量核算差异较大等突出问题;关注治理设施设计不规范、建设质量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以及工艺类型、处理能力、运行时间、运行参数、耗材或药剂更换情况,除恶臭异味治理外,一般不使用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光催化以及非水溶性VOCs废气采用单一喷淋吸收等治理技术,正在使用的要进行升级改造,鼓励使用吸附脱附+蓄热燃烧、吸附脱附+催化燃烧、焚烧法等高效处理工艺,5月底前改造完成;对企业规模较小、VOCs产生量较少的,改为不低于两级活性炭吸附(以成套设施计),5月底前改造完成。采用活性炭吸附工艺的企业,应按照相关工程技术规范设计净化工艺和设备,使废气在吸附装置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选择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的活性炭,并足量充填、及时更换。开展涉VOCs企业规范使用活性炭专项执法检查,5月15日前更换一轮活性炭、过滤棉,并及时进行处理转运。对治理难度大、单一治理工艺难以稳定达标的,要采用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环保办要充分指导企业选用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要求办理相关许可手续。(环保办负责)
6.加强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做到治理设施较生产设备“先启后停”,在治理设施达到正常运行条件后方可启动生产设备,在生产设备停止、残留VOCs废气收集处理完毕后,方可停运治理设施,做好生产设备和治理设施启停机时间、检维修情况、治理设施耗材维护更换情况、VOCs治理设施二次污染物处置情况等台账记录。及时清理、更换吸附剂、吸收剂、催化剂、蓄热体、电器元件等治理设施耗材,确保设施能够稳定高效运行。对于VOCs治理设施产生的废过滤棉、废催化剂、废吸附剂、废吸收剂、废有机溶剂等二次污染物,应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环保办负责)
7.提升重点行业企业工艺水平。以印刷、涂装等行业为重点,指导企业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装备水平,采用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管道化等生产技术,鼓励工艺装置采取重力流布置,推广采用油品在线调和技术、密闭式循环水冷却系统等先进工艺。工业涂装行业重点推进使用紧凑式涂装工艺,推广采用辊涂、静电喷涂、高压无气喷涂、空气辅助无气喷涂、热喷涂、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涂等涂装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喷涂设备替代人工喷涂,减少使用空气喷涂技术。包装印刷行业推广使用无溶剂复合、共挤出复合技术,鼓励采用水性凹印、醇水凹印、辐射固化凹印、柔版印刷、无水胶印等印刷工艺。(经发办、环保办负责)
8.强化VOCs无组织排放整治。企业全面自查含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敞开液面以及工艺过程等环节无组织排放情况,对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原则上5月底前完成整治。制药行业重点治理储罐配件失效,装载和污水处理密闭收集效果差,装置区废水预处理、废水储罐废气未收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不符合标准规范等问题;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重点治理废气集气罩收集效果差、含VOCs原辅材料和废料(包括危险废物)储存不密闭等问题。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加强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链条、全环节密闭管理,做好VOCs物料储存、转移和输送、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敞开液面逸散以及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环节的管理。生产工艺应优先采用密闭设备、在密闭空间中操作或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收集方式,采用全密闭集气罩或密闭空间的,除行业有特殊要求外,应保持微负压状态,并根据相关规范合理设置通风量;采用局部集气罩的,距集气罩开口面最远处的VOCs无组织排放位置控制风速应不低于0.3米/秒。督促企业按照《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等有关标准,以及《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指南》(HJ 1230—2021)要求开展LDAR工作。对发现的泄漏点及时修复,切实减少VOCs逸散。5月底前开展一轮LDAR强化抽查检查工作,重点检查LDAR工作开展情况、泄漏点修复情况、LDAR报告的质量和规范性。(环保办)
9.全面取缔旁路。5月底前组织全面开展一轮有机废气排放旁路排查,以生产车间顶部、生产装置顶部、备用烟囱、废弃烟囱、应急排放口、治理设施(含承担废气处置功能的锅炉、炉窑等)等为重点,全面梳理有机废气不通过治理设施直排环境的问题,建立有机废气旁路综合整治台账。严厉打击以安全等为由通过旁路直排、偷排,通过末端治理设施应急排口、治理设施中间工序直排管线等偷排,以及篡改中控系统旁路开启参数等行为。指导企业对生产系统和治理设施旁路进行系统评估,除保障安全生产必须保留的应急类旁路外,督促企业采取彻底拆除、切断、物理隔离等方式对旁路予以取缔,包括生产车间、生产装置建设的直排管线等。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溶剂使用类行业原则上不设置应急旁路。对于确需保留的应急类旁路,企业应向生态环境部门报备,旁路在非紧急情况下保持关闭,并通过铅封、安装自动监控设施、流量计等方式加强监管,开启后应及时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做好台账记录。对存在旁路且未上报或违法排污的,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环保办负责)
10.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季节性生产调控。5—9月,全镇家具制造行业溶剂型喷漆工序、工业涂装行业溶剂型喷漆工序、印刷行业印刷工序、人造板材行业涂胶和热压工序(未使用低氮燃烧、电加热、生物质锅炉)、塑料制造及塑料制品加工行业注塑和清洗等工序、橡胶与橡塑行业中涉VOCs排放的可中断工序,提倡在错时生产时间9:00-16:00暂停作业。对连续生产不能间断的涉VOCs排放企业实施协商调控,相关生产线和工序每日9:00-16:00按实际产能实施协商限产。引导企业妥善安排生产计划,在5—9月减少开停车、放空、开釜等操作,鼓励增加泄漏检测与修复频次,制药等行业企业应在5月底前向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年度开停车、检维修计划。相关错峰生产企业5月底前制定涉VOCs排放工序错峰生产计划并向市生态环境局报备,涉及错峰生产工序要力争全部安装用电监控并与市平台联网。坚持差异化管控,对按要求完成低VOCs原辅料替代的企业或工序,以及其他列入环境监管正面清单的企业或工序,5—9月错峰生产可以豁免。(环保办负责)
11.实施工业锅炉提标改造。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5月底前整改完成。制定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计划。(环保办负责)
(三)生活源和面源VOCs和NOx减排
12.推进油品VOCs综合管控。严格落实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关于印发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市监发[2021]16号)要求,落实各部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执法联动,依法严厉查处非法经营、储存、运输成品油行为,坚决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市场监督管理所牵头,派出所、经发办配合)通过市场手段和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每日17:00至次日8:00加油。(经发办、市场监督管理所、宣传办负责)
13.强化餐饮油烟排放整治。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和食品加工单位、非经营性职工食堂油烟净化设施安装运行的监督巡查,查看设施清洗台账、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正常使用,鼓励采用第三方服务模式。对未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及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不规范、未正常使用、未定期清洗的餐饮企业和经营商户,责令停业整顿。对油烟超标排放、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督促尽快更换或改造净化设施。严禁建成区露天烧烤行为。(综合执法中队、市场监督管理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加强工地管理。5—9月,各类工地施工期间围挡喷淋保持喷雾抑尘。严禁工地内露天喷漆、使用高污染燃料。(镇建办、农业服务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铁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保洁。优化夏季洒水作业时间,将洒水和雾炮作业时间调整到温度最高时段,安排在10:00—18:00时之间,同时加大机扫、洒水、高压冲洗、雾炮等作业频次,确保道路见“本色”。严禁在空气站采样器20米范围内进行喷淋。(人居办)
(四)移动源VOCs和NOx减排
16.大力推进移动源监管。对涉及城市保洁、垃圾清运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老旧柴油车辆实施淘汰。(镇建办负责)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大新能源机动车更新迭代力度,加快推动机动车新能源化发展。(镇建办)5-9月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加大路检路查抽检频次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检测力度。在主要物流通道、集中停放地、物流园区、入曲主要通道等区域开展日常执法检查,依法查处车辆超限超载及尾气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对货车尿素加装使用情况开展路检路查。(派出所)严格执行渣土车“阳光运输”,严查夜间违规运输行为。(派出所、综合执法中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臭氧精准防控体系构建
17.完善VOCs溯源体系。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加强大气环境非甲烷总烃监测力度,增加VOCs组分监测点位。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加强涉VOCs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监测。5月底前,按照有关要求,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完成辖区内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企业厂区内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监督性监测。对监测不合格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并实施限期整改。(环保办负责)
18.动态更新涉VOCs和NOx清单。更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掌握大气污染源的活动水平;配合市生态环境局编制重点行业VOCs精细化组分源清单,建立重点行业VOCs成分谱,探索高活性行业和物种精准管控。(环保办负责)
(六)污染源监管能力提升
20.加强污染源监测监控。VOCs和NOx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工业涂装和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根据《山东省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制定和污染源自动监测安装联网管理规定》要求,力争8月底前完成在线监测安装、联网及验收工作。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监测执法联动,加强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质量比对性检查,对重点管控企业和采用简易治理工艺的企业开展监督性抽测。(环保办负责)
21.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精准监督帮扶。5—9月,在夏季围绕涂装、医药、包装印刷、建材等重点行业,精准开展臭氧污染监督帮扶工作。配合市生态环境局重点核查上一年度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形成督导问题清单,通过执法、监测联动强化威慑效果,逐一销号,打通问题清单处置闭环。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活动,指导企业优化VOCs、氮氧化物治理方案。树立环保绩效水平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为正面典型,助企攀登,拉动行业污染治理水平整体提升;曝光负面典型,以此形成推力,督导企业整改到位,有效落实污染减排。开展涉VOCs企业专题培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环保办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用电量监控应用,探索运用市级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VOCs走航监测等科技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率。
(二)加大检查力度。持续加大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拉条挂账”式跟踪管理,建立问题台账,制定整改方案,督促整改到位。配合市级主管部门集中查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无组织排放严重的企业,对违法情节及后果严重、屡查屡犯等恶劣违法行为,作为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管严重失职的,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三)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O3污染防治、VOCs综合治理的科学知识、政策法规,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督促企业主动公开污染物排放、治污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发布臭氧污染防控告知书,鼓励企业开展自查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