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孔子的敬业精神
纵观孔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作为老师,孔子爱岗敬业,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作为官员,孔子提倡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在他的辛勤工作下,仅用几年时间,鲁国就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他身体力行,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到了晚年,不遗余力地修订六经,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当弟子问孔子对待工作应该是怎样一种态度的时候,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论语·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职守,能不悉心教诲吗?爱之、忠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岗敬业。可以说,孔子是爱岗敬业的模范,其敬业精神内涵丰富、令人敬佩,为后世所称颂。
敬业须热爱工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真正将事业与乐趣融为一体。正所谓“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在工作中,“爱”与“敬”互相依偎,先有“热爱”才能“敬业”。只有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把畏惧困难的情绪抛诸脑后,这便是爱岗敬业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敬业须专注务实
《论语·里仁》中讲到,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即人不需要发愁找不到职位,只需要发愁自己有没有能够胜任职位的本领;不要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是要努力获得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对自身本领进行专注务实的锤炼是达到敬业要求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本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才可生“道”,才可以“立”,最终“致其道”,达到仁者所需的敬业精神。孔子专注务实的敬业精神在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传承,朱熹在《朱子文集·仪礼经传通解》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直至当代,孔子敬业思想中的专注务实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公民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敬业须勤勉努力
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地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职场中,勤奋是一种永不过时的工作精神,是优秀职工必备的素质。我们既要埋头苦干,更要实干会干,真正将勤奋精神转变为我们强大的执行力。
敬业须忠于职守
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的说“主忠信”,就是人要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忠诚,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是儒者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人说,智慧和经验是金子,比金子还珍贵的则是忠诚。在工作中,忠诚是行动、是信誉、是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忠诚不是空喊的口号,也不是形式上的忠信义气,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立足自身岗位,踏实认真的完成好每一件事,不放过任何一个工作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岗位上做实、做优、做精,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
敬业须“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是孔子敬业精神的最高境界,正如曹操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现实社会中,常听到有些刚过四十岁的人说:“我现在年龄大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就等着退休了。”他们以年龄为借口,为自己的意志衰退和懒惰行为辩护,坐失了许多良机。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年龄的态度。只有做到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乐观精神和年轻心态就会油然而生,这是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
赞誉古人,是为了激励今人。如果我们能做到像孔子一般充满敬业精神,热爱工作并怀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种精神便会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敬业精神乃至敬业文化,推动整个单位乃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