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破解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引人用人难题,济宁市在聚才引智机制上积极探索,在“搭平台,引人才”上持续创新。2019年,我市积极实施“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济宁”的“人才飞地”政策,通过4年的飞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人才飞地”71家,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西安等20余个地区,为我市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人,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项,“飞出去”,“邻凤筑巢”的“人才飞地”模式日渐成熟。
2022年,在“飞出去”的同时,为解决如何把高层次人才“引回来”、如何培育好本地人才、如何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企业、集聚人才的作用等问题,立足我市实际,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人才创新实践基地认定,首批认定15家单位。依托科技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集中打造一批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与企业合作密切,具备一定科技资源、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基础的本地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外设飞地、内建基地”相互呼应、更加完善的人才平台体系。
一、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提出,要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创新能力评价,高校成果转化的脚步已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通过搭建基地,切实履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发挥高校人才、创新平台等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曲阜师范大学基地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各类技术研发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近五年,学校签订横向课题200余项,横向科技合作经费近1亿元,同曲阜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融合发展全面合作协议,同山东东宏管业、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智能食品隧道窑炉烘焙系统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泗水巨烽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广应用,年增加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淡水贝类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助力南四湖等水体生态修复;同时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发挥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加速产学研协同创新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搭建济宁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路径,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基地先后邀请中科院大连物化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60余所高校院所的90余名专家来济,为企业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促成中北润良新能源(济宁)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济宁同力机械与沈阳总动化所等产学研合作项目27项,为服务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2809万元;累计引进落地产业化项目16个,实现营收额14510.47万元。同时,建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专家74名,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基地,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宗光华教授等机器人领域的知名专家,集聚科研人才50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0人,大力推动了我市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三、发挥科技园区综合优势,加速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各园区围绕自身定位,发挥资源、人才、平台等综合优势,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为园区企业发展、人才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嘉祥化工产业园基地建设了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化工产业园科技孵化器,搭建模块化中试平台,为企业提供研究开发、中试生产所需场地及配套服务,并牵头组织园区1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引进院士1名、国家重点人才2名、高校专家教授20名,自主培育省级人才2名。山东亿九孵化器基地依托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成功搭建“聚贤汇众创空间-亿九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北工大科技产业园”全生命周期科技孵化链条,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科院等1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高端人才33名,转化技术成果32项;2021年,在北京大兴区金隅产业园成立高校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作为亿九“飞地”科技孵化器,就地引进人才和项目,孵化成功后回流金乡产业化。2022年,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打造区域创新样板》为题的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金乡分园创新发展调研报告受到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和副省长凌文批阅、推广。
下一步,济宁市科技局将持续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基地承载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将基地打造成区域人才集聚的“小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