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修身正己:传统家教文化对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启示

日期:2022-12-13 11:30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修身正己:传统家教文化对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启示



传统家教文化十分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对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认为“身修”而后才能“家齐”。父母是家庭的核心,优良家风的形成,首先要靠父母优良品德的养成,靠父母的言传身教,靠父母无声感染与滋润,所以历代圣贤无不把父母的道德修养置于突出的地位而加以重视。在新的时代精神照耀下,身为父母的共产党人,为建设好新型的共产党人家风,也必须从自我修身做起。

修忠孝之德

忠与孝在传统家教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忠,是指对君王、国家的忠诚、服从;孝是指对父母及长辈要敬养、顺从。其中,孝是基础,是做人之本,《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所谓孝,就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人的最根本的品行。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便是忠,这样忠孝就结为了一体。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样的说法,历代圣贤也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修忠孝之德自古被视为修身的首要内容。

共产党人修忠孝之德主要是做到两个方面。一是修忠于信仰之德。作为共产党人,仅仅继承传统孝道是远远不够的,忠于自己的信仰必须列入修身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就是身为共产党人所应该确立的信仰。二是修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之德。在古代家书、家诫中随处可见爱国主义的豪迈誓言,如“丈夫无国更何家”“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忠义之言无不因洋溢着传统忠孝观的精神力量而流芳百世,令人敬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共产党人修忠孝之德,就要牢固树立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甘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我。

修仁义之德

仁,本意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在传统家教文化中,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忠、孝、悌、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准则均是其内涵,仁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义,是指公正合理的道德或举动。在传统家教文化中,义既是一种公正的道德,也是实现仁的一种道德行为,所以仁与义往往联系在一起。

共产党人修仁义之德,既要“亲亲而仁民”,又要“仁民而爱物”。意思是亲爱亲人又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又爱惜万物的人,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作为共产党员,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必须推向爱民、爱党、爱国、爱万物,这才是一个共产党人修仁义之德的要求与目标。共产党人修仁义之德,还必须处理好“义”“利”关系。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此,孔子非常明确地主张先义后利,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反对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临诸多生活压力,面临复杂的价值选择,但是我们要正确对待义利、公私关系,合理、合法地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注重对自身道德素质与高尚人格的修养,坚持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和高尚的人格追求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利己、利家、利国、利民。

修诚信之德

诚信就是指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反对隐瞒欺诈、伪劣假冒和弄虚作假。宋代文学家晁说之曾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意思是没有信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缺乏真诚就无法在社会上通行无阻。《论语》中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实际上是把诚信提高到整个道德体系的核心地位,认为诚信是成就理想人格所不可或缺的品德。

共产党人修诚信之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修诚信美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起码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发扬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可以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自觉践行。党员领导干部应站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高度,诚实做人、诚恳做事、诚信为官,以自己的行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共产党人修诚信之德,还必须反对形式主义,必须把加强道德修养与党性修养结合起来,“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守好共产党人起码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自觉做忠诚老实的表率、实事求是的表率、身体力行的表率。

修节俭之德

我国自古就以节俭作为修身治家的美德。《尚书•君陈》中说:“惟曰孜孜,无敢逸豫。”意思是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墨子•辞过》中也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说法。意思是统治者生活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在古人看来能否做到节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视。

共产党人修节俭之德,首先应远奢近俭。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空前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作风,仍然必须大力提倡。作为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歪风邪气,做社会主义新风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带头践行者。共产党人修节俭之德,还应时刻把群众的困难、冷暖放在心间,时刻装着百姓疾苦,自觉做到勤俭节约,生活简朴。

修廉耻之德

“廉”,清廉、方正、洁白、公平、不苟之意。“耻”,羞愧、羞辱、羞耻之意。古人所说的廉,主要是与贪相对的廉洁,指不苟取财物;而违背传统道德的一切言行,则均可列入耻这个范畴。传统家教文化一直讲究“礼义廉耻”,把知“廉耻”当作做人的底线和自我修养的起点,强调做人要方正、清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

共产党人修廉耻之德,必须清正、不苟求。古语有云:“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意思是凡与道义不符的财物都不能获取。做官更应该如此,不能贪赃枉法。历史上有很多的清廉官员,这些清官廉吏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自身清正廉直,因而敢于与贪官污吏、各种邪恶势力作斗争。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共产党人修廉耻之德,还必须养成高尚健康的生活情趣。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意思是人之所以有不去做的事,都是靠人有着羞耻之心。一个人是否有廉耻心,是其精神境界的高低和道德标准高下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往往不仅代表着自己,还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共产党人都必须讲修养、讲道德,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高尚的生活情趣,为家庭和社会传递正能量。


来源:《中国教工》

作者:郭婷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教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