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之声】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涵

日期:2022-10-31 15:38 浏览: 来源:曲阜市委党校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儒学研究传播、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担负着重大责任。曲阜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东方圣城·幸福曲阜,必然成为‘两创先行示范区’”“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我校作为培训干部的主渠道和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特开设【“两创”之声】专栏,推出系列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传统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领导干部讲政德、修政德、立政德的谆谆教诲,为领导干部确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具体来说,大德是本,事关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公德是要,事关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实干精神;私德是基,事关领导干部的道德操守和品行修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大脑,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它是一个民族灵魂安放之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干部为政之德的重要源泉。

明大德:纯党性、炼忠诚,筑牢理想信念

大德,是党员干部政治素养中最高的层次,明大德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党性修养。人生如屋,信念如柱,一个人的信念坚定了,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信仰的事业中去,才会在风浪面前不动摇,在困难面前不泄气,在关键时刻不怯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从不缺少对理想信念坚定的追求。《论语·里仁》有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仁人志士要立志追求真理,有理想有抱负,而不是一味关注于个人的吃穿等琐事。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荀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仁人志士要坚守志向,弘扬道义。这样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对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为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明大德要有坚定的党性修养,做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对党组织的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忠诚在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被看做是最崇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为官从政的根本。正所谓“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历史上评价一个政治任务的好坏,常常看一个忠字。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遗臭万年。牧羊十九载的苏武,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都是因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彪炳史册。

在新时期,保持对党忠诚, 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四个服从”,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是共产党人明大德的应有之义, 也是新时代政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守公德:重民本、强担当,恪守克己奉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德就是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工作之德。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旗帜上,并融入自己的全部奋斗实践。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谷文昌“不带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杨善洲“手中权力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等,他们都是时代先锋,人之楷模。

重民、爱民、养民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唐太宗执政的时候常常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句来警示自己,因为他知道,隋炀帝恃其富强,横征暴敛,让民众苦不堪言,才使得隋朝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李世民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爱民、惜民、畏民的政治素养,是历代帝王中是非常可贵的。

《荀子·臣道》中有言:“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在中国古代社会,既不体恤国君的荣辱,也不顾及国家的安危,一味迎合,结交权贵来苟且容身,只为保住官位和俸禄的人,被称为“国贼”,是为社会大众所不齿的。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也提到“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即做人做官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的担当美德。毛泽东十六岁出韶关时写了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周恩来十三岁就说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梁家河插队的岁月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结构调整阵痛期,迫切需要具有为民情怀和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懒政便是无德,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具备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要有担当重任的底气,克己奉公,夙夜在公,切实做到秉公办事,心底无私,在危险面前不后退,在困难面前不掉队。

严私德:严修身、砺品格,注重家风建设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修身”是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齐家”是指孝敬父母长者家庭和睦,“治国”是指学以致用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平天下”即使天下公平、公正、和谐、秩序。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客观需求。“严私德”就是要克己奉公,净心自守,严守为官做人的底线,注重家风建设。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风和家教,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家风的规定,散见于文人墨客的家训、家书中。《诫子书》就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诫子书》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求从淡泊明志上下功夫,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字字精辟深刻,情真意切,展现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更好地锤炼党性、固本培元,正心明道、涵养政德,以政德的力量去引领社会道德风尚,赢得人心。


来源:《中国教师》

作者:卢宁  中共曲阜市委党校教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