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则
1.1规划背景
为保护夫子洞村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村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名村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期限
近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为2026年至2035年。
1.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夫子洞村现有行政范围保持一致,面积268.82公顷。
2保护规划与内容
2.1保护目标
本次规划在全面保护夫子洞村历史文化资源原真性与连续性、维持历史传统风貌整体性的基础上,改善整体人居环境、交通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抗灾、防灾能力,提出历史文化资源的适度活化利用策略。
目标定位为山、塘、溪、屋为一体、孔子文化为内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集古村观光、科教研学、石筑民宿的旅游服务型历史文化名村。游客在村庄内可以体验古人的耕读生活环境,展现传统文化圣地和精神象征,再现当时的历史发展、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2.2保护框架结构
规划形成“两山三水一圣地”的空间结构。
1)保护自然山水——两山三水
保护尼山、颜母山生态环境,保护夫子洞河、田黄河、智源溪及尼山水库生态景观;
2)保护人文遗迹——圣源圣地
保护圣地核心:划定尼山孔庙和书院、夫子洞遗址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
整治村庄:整治夫子洞村庄风貌环境。
2.3遗产保护内容
本规划的保护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内容。
大类 | 保护内容分类 | 具体保护对象 | |
物质文化遗产 | 山水格局 | 山体 | 尼山 |
植被 | 村庄周边林地及山体林地 | ||
重点街巷 | 重点街巷(需提升) | ||
文物保护单位: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遗址3处等 | |||
尼山孔庙 | 现存为清代建筑,有各种建筑27座,69间,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现状条件较好 | ||
尼山书院 | 现存为清代建筑,院内正房三间,东西各有厢房三间,东厢之南有茶房两间,大门一间,门前东侧有元代刻制的尼山书院石碑,现状条件较好 | ||
夫子洞遗址 | 金代名坤灵洞,洞深约三米,南侧一块石形如石床,床上高出一块形如石真枕,现状条件好 | ||
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内涵:宗族文化、儒家文化、风水文化 | ||
民俗 | 儒家文化、孔子及其父母年祭 | ||
技艺 | 面塑、泥塑、木雕、石刻技艺等 | ||
祭祀 | 孔子文化、祖辈圣地 |
2.4保护区划
(1)核心保护范围
孔庙及书院建筑群围墙外东170 米至旅游专用公路西侧,北90 米至夫子洞村南侧陡坎处,西90 米至160m 等高线处,南230 米至文德林南侧道路北缘,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20.32 公顷,合305亩。
(2)建设控制地带
西界以尼山西侧的山脊制高点(点r)与南侧山峰制高点(点t)和北侧山峰制高点(点n)形成的连线为界,东界以尼山旅游专用公路和夫子洞河西岸(点k)为界;南界以尼山南侧山峰制高点(点t)到尼山旅游专用公路南端的西向折点(点u)的连线为界;北界从周庄村北侧的沟谷(点m)向东延伸至沂河西岸(点k)为界;
(3)夫子洞村建成区管理建议
1)严格控制现有夫子洞村的规模,村庄规模不得超过现状,特别是村子南侧与尼山孔庙和书院相邻的边界;严禁新建建筑;
2)应当维持现有的民居等建筑的使用功能,禁止将其转变为生产、仓储、养殖等不利于文物保护的用途;
3)应逐步对现有的民居等建筑进行有计划的整治改造,使其同尼山孔庙和书院的风貌相协调;
4)现有民居等建筑的整治改造应当遵照尼山孔庙和书院保护规划中的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进行报审报批;
5)应当加强夫子洞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尼山孔庙和书院的保护;
6)应当积极引导夫子洞村逐步形成以旅游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得发展任何可能对尼山孔庙和书院保护产生不利影响的产业。
2.5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夫子洞村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尼山孔庙书院,曲阜市文保单位1处:夫子洞遗址。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古建筑、碑刻、古树等。
尼山孔庙和书院是一组古建筑群,占地1.6 公顷,建筑面积共计1700 平方米。
2.6建筑高度控制
重点保护区内,除必要的保护与维护设施外,严禁新建建筑;
重点保护区外围,核心保护区内,可以设置必要的管理和展示设施,高度不超过5米,其体量不得超过65 平方米,层数控制在1层;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原则上建筑高度宜控制在1~2层,以1层为主,建筑和设施高度不得超过8.5 米,体量不得超过190 平方米。
2.7整体风貌控制
(1)视域、视廊控制
维护尼山东南麓半月弧的视域的通透与视线的连贯,维护尼山孔庙至颜母山的视域范围内的视线通廊,凸显“山水相依、文景相因”的空间架构特点。
保护五方汇聚、仁山智水的空间架构:五水汇流,群山环绕,尼山与颜母山、鲁源村与颜母庄形成了西崇东卑、父西母东的空间架构。
(2)建筑风格控制
夫子洞村古村建设控制地带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原则上在文脉上应与现存传统建筑一脉相承,在建筑色彩上协调,采用坡屋顶,使之既保持传统建筑的精髓,又有效地融合现代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因素。
2.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规划区内的非物质文化,有夫子洞庙会、尼山砚、尼山刺绣、面塑、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3村庄发展规划
3.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一核、一轴、六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一核”:历史文化核;
“一轴”:南北向村庄发展轴;
“六片”:核心保护片、生态游览片、民宿服务片、绿色生产片、民宿服务片、村庄提升片,每个片区内布置功能不同,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多点”:村庄内主要空间节点。
3.2土地利用规划
(1)土地调整原则
本次土地使用调整规划的总的原则是“全面保护传统风貌,整体改善居住环境,重点整治古迹周边,适度调整旅游用地,合理拆除不协调建筑”。以保护和发展为目的,保持夫子洞村的原有空间结构特征,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对不合理用地适当调整。
(2)用地构成
村庄规划用地以现状保留为主,总面积共约268.82公顷,其中村庄建设用地11公顷,约占4.09%;非村庄建设用地8.26公顷,约占3.07%;非建设用地249.56公顷,约占92.84%%。
3.3道路交通规划
(1)主要道路:延续现状路网结构,规划形成两横两纵的道路系统结构,既满足村庄道路交通需求,又保障村庄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
(2)次要道路:次要道路为到达夫子洞村各组团的道路;
(3)宅间小路:规划路面宽度 2-3 米,建议材质石板路、水泥路。
(4)规划形成重点区域人行交通系统:沿河及周边的非机动车道区域,宽度按2米左右控制,材质建议为石板路。
(5)静态交通
为尽量减少机动车对传统街巷的干扰,规划在村庄入口处布置停车场,将汽车停在外围,尽量保证传统街巷的纯步行空间。
3.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设施人性化、服务全面化、区域覆盖化的标准进行规划。
(1)村委会:现状保留,位于村庄中部;
(2)广场:4处,部分新增;
(3)绿地公园:3处,规划新增,包括2处村内利用闲置土地的区域;
(4)商业设施:现状保留,村民混合住宅,兼具超市、小卖部等商业服务功能;
3.5旅游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两环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其中
“一心”:历史文化核心;
“一轴”:文化体验轴;
“两环”:核心风貌片区旅游环线、生态文化历史旅游环线;
“多点”:包括结合开敞空间设置的人文旅游节点和自然旅游节点。
3.6旅游产品
(1)文旅休闲:民宿休闲+山体体验
与尼山圣境景区区域统筹,发展古村文化旅游体验。提升村庄北侧老村石屋,改造为石屋民宿;南侧新建村居,提升风貌景观。
(2)生态运动:研学拓展+生态休闲
环水库休闲运动环,结合登山步道、田园、林地,形成尼山圣境的村庄服务节点,研学拓展基地节点。
(3)生态农业:田园体验+亲子教育
以亲子教育为出发点,结合田园体验,设置各类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农业与文旅融合。
4近期建设规划
(1)保护类项目
尼山书院、尼山孔庙、夫子洞保护区,1.2公顷核心保护区提升;
(2)提升类项目
主要街巷仿古改造;北侧老宅民宿,乡村酒店;入口道路、休息亭建设;村委会西侧文化广场、景观提升;便民超市1个
(3)生态项目
优化内部绿地,道路防护绿带景观,宅间绿地景观。
5部分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