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则
1.1规划目的
为保护尼山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城镇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名镇及其历史文化遗存,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期限
近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为2026年至2035年。
1.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尼山镇现有行政范围保持一致,面积为101平方公里。
2保护发展措施
2.1发展目标
打造成为儒学文化浓郁、生态特色鲜明、旅游功能完备的集研学度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主题游乐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国际生态型文化旅游名镇”,打造文化传承示范、全域旅游示范、乡村振兴示范的圣人原乡。
2.2保护内容
本规划的保护对象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内容。
要素类别 | 要素名称 | 具体内容 | |
山体 | 山体 | 尼山区域 | 黄山、围子山、双山、五营山、五碟山、牛郎山、柴山、横山子、尼山头、胡家山、宋家山头、龙山头、昌平山、黄连山 |
水系 | 沂河 | 蒋沟河、卸甲河、蓼河、烟袋河 | |
尼山水库流域 | 智源溪、田黄河、夫子洞河、颜母河、张马河,汇入尼山水库,流入沂河 | ||
古泉(已消失) | 圣尼山泉、尼山圣母泉 | ||
自然保 护地 | 森林公园1处: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1处:孔子湖国家湿地公园 地质公园1处:尼山省级地质公园 | ||
历史村镇 |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尼山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夫子洞村 | |
传统村落 | 1处省级传统村落:夫子洞村 7处特色村落:夫子洞村、颜母庄、鲁源村、白村、彭庄、大烟庄、曼山村 | ||
人文遗迹集中区 | 尼山建筑群 |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尼山孔庙和书院是一组古建筑群,占地1.6 公顷,建筑面积共计1700 平方米 | |
四基山建筑群 |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为照壁,后为观音殿,又称菩萨殿,大殿3间,过大殿为第三进院落,院内正后方为玉皇阁,阁方形,两层,内塑玉皇大帝像 | ||
不可移动文物 | 共20处文保单位,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处,市级18处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夫子洞庙会、尼山砚、尼山刺绣、面塑、泥塑等 |
2镇域保护规划
2.1保护自然文脉格局
(1)河湖水系保护
保护尼山水库与沂河,以及张马河、田黄河、颜母河、夫子洞河、智源溪五川汇流的格局,打造连接三孔的沂河生态文化廊道,沿河建设休闲人行道和观光栈道,河两岸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产业等功能。
(2)山体保护
确定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包括尼山国家森林公园、水体和海拔120米以上的山体。结合农林生态、沂河生态廊道,形成两脉一廊的生态格局。
(3)农田保护
保护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区。
(4)古树名木保护
保护树名、学名、科名、树龄、级别、保护范围、特性等内容,保护古树的生长环境、树冠的完整性,同时加强古树名木的病虫害防治和营养生态措施。
2.2保护人工环境遗产
(1)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与类型
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
省级文保单位:1处——四基山观音庙
市级文保单位:18 处——全真观碑、南辛石桥、白村遗址、东魏庄遗址、幔山石经幢、张氏祖茔碑、彭庄村玉皇庙、迎坤桥、尼山水库遗址、夫子洞遗址、西大峪古墓、甘辛庄古墓、西魏庄古墓、大王庄遗址、黄连山寨址、“五四”青年洞、东鲁源刘氏民居、尼山水库大坝。
规划建议将四基山观音庙由省级文保单位提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将彭庄村玉皇庙、夫子洞遗址由市级文保单位提升为省级文保单位。
2.3保护人文环境要素
(1)人文主题布局
根据镇域人文遗产布局,尼山镇域包含三大主题组团——圣地文旅组团、四基山文化组团、镇区服务组团。规划结合镇村文化特色,保护镇村文化遗迹,明确主要村庄特色,引导和整治镇域村庄,保护镇域人文环境,提升村庄人文风貌。
(2)塑造人文特色
规划重点打造7处人文特色村,其他村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现有村庄、围绕尼山水库、沂河文化带逐步推进。
夫子洞村:孔子的诞生地,拥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遗址、文德林等文化遗迹;
颜母庄:颜母故里,拥有颜母祠、“颜母故里”石碑、颜家大桥、扳倒井等文化遗迹;
鲁源村:古昌平乡,为孔父叔梁纥故里,拥有鲁源林、叔梁纥庙等文化遗迹;
白村:拥有独特的手绘文化,村里有手绘文化街和白村遗址等文化遗迹;
彭庄:道家文化,拥有玄帝庙、游家林文化遗址和玄帝山传统庙会;
大烟庄:佛家文化,拥有省级文保单位四基山观音庙文化遗址;
曼山村:红色文化,拥有幔山石经幢文化遗址和曼山战役遗址。
(3)保留人文记忆
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可,置换为商铺、餐饮、精品客栈、公共活动、博物馆等多种功能。基础公共服务建筑体现传统风貌特色。
2.4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鼓励在符合保护原则和征得文物主管部门同意的前提下,积极对文物保护点进行合理利用。
3核心区域保护
3.1保护内容
规划划定尼山建筑群和四基山文化遗产聚集区2个核心保护区域,保护范围划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3.2尼山建筑群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孔庙及书院建筑群围墙外东170 米至旅游专用公路西侧,北90 米至夫子洞村南侧陡坎处,西90 米至160m 等高线处,南230 米至文德林南侧道路北缘,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为20.32 公顷,合305亩。
建设控制地带:西界以尼山西侧的山脊制高点(点r)与南侧山峰制高点(点t)和北侧山峰制高点(点n)形成的连线为界,东界以尼山旅游专用公路和夫子洞河西岸(点k)为界;南界以尼山南侧山峰制高点(点t)到尼山旅游专用公路南端的西向折点(点u)的连线为界;北界从周庄村北侧的沟谷(点m)向东延伸至沂河西岸(点k)为界;
3.3四基山文化遗产聚集区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观音庙外50米范围,其他各建筑群墙外10米的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持山体的自然风貌,综合周边山林、农田、水源等50-200米所在的区域,西至柯楼山、四峪山中部的现状路,南至四峪山南侧山脊,东至四峪山东侧山脊,北至现状农田的坡地梯田边缘。
4非物质文化保护
规划区内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传统工艺有尼山面塑、花鸟字、尼山门帘、民间刺绣、尼山砚、阙里食礼,传统习俗有孔子诞生传说、昌平山传说、尼山庙会等。
5镇域提升规划
5.1目标定位
发展定位:规划把尼山镇打造成为生态、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儒学圣地,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省级特色旅游镇,儒学研修目的地。
提升思路:融入山水圣人旅游线,成为曲阜旅游的重要补充与升级;以文学修学为突破,建成曲阜的旅游重要载体;规划借势盛世盛会,开展节庆等事件旅游
5.2发展重点
(1)拥有世界遗产级的旅游资源,在尼山水库区域,适合发展文教、商务休闲、度假等功能;
(2)拥有连接尼山和曲阜城市的绿轴,沿河便捷的交通保证了尼山旅游的可进入性。镇驻地作为绿轴第一站,适合发展人文、休闲、体验等功能;
(3)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农林、山川、湿地等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济宁、曲阜别具特色的郊游之地。
5.3总体格局
规划实行“双核、两带、三片区”的总体提升格局,展示尼山镇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尼山镇特色的整体形象。
“双核”即城镇服务核和儒学体验核;
“两带”即人文风情带和生态风光带;
“三片区”即地方人文体验区、生态观光休闲区和尼山圣境度假区。
5.4片区指引
(1)地方人文体验区
历史文化名镇打造结合乡村振兴,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推动田园风、乡土味、景区化、尼山情。结合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基础配套,促进就业,带动地区发展,吸引人、留住人、推动乡村振兴。
(2)生态观光休闲区
以四基山景区为核心结合四基山观音庙,打造四基山景区。基于四基山特殊的山体走向,茂密的千年古树,夏季凉风习习,打造区域的避暑圣地;
白村(东白村、西白村)东靠尼山,南临沂河生态文化廊道,交通便捷,生态优越,适宜结合鲁源新村,改造、提升现状村庄,增加餐饮、民宿等旅游服务。
(3)尼山圣境度假区
尼山圣境片区,结合资源特点,以尼山及尼山水库周边为范围,打造“孔山、孔水、孔村、孔田”的山水文化格局。
区域发展以尼山圣境为龙头,立足“东方圣城”“三孔”的文脉延续,升级国际旅游吸引地,项目以文化度假为主题,延伸辐射,包含以文化教育与传承为核心的“大文化”产业链,以旅学与修贤度假为特色的“大旅游”产业链,以及以现代生态农林为基础的“大生态”产业链。
6分期规划实施
6.1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
(1)保护项目
尼山书院、尼山孔庙、夫子洞20.32公顷核心保护区提升;
四基山观音庙抢救性修复,古树、古井、防空洞保护管理,垮塌倾倒的用当地相似石材进行恢复;
其他文保单位修复提升。
(2)发展项目
打造四基山景区,提升周边旅游基础服务;结合鲁源村,提升东白村、西白村风貌形象及旅游服务水平,增加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提升镇区的农文旅服务功能;
重点完成沿街商业、旅游商业配套、民俗手工艺作坊、民宿等,同时完善尼山镇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如污水管的布设、环卫设施的建设等。
6.2远期规划(2026年-2035年)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旅游所需要的接待中心,同时增加节点的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拉开骨架,推进尼山镇整体环境优化和统筹开发。
全面修复和整治核心保护区内各类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在延续居住功能的同时,充实文化、旅游、度假功能,提升尼山镇文化氛围,使尼山镇保护进入良性循环。
完成尼山镇建设控制区范围内其他传统风貌建筑的改缮工程,风貌不协调建筑的整治改造工程,形成整体统一的文化名镇风貌。
加强沿河两侧景观的打造,开发滨水景观旅游项目。加强尼山镇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区域旅游线路。
7部分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