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街道“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书院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文化生态新城区、产业融合新高地、民生幸福新书院”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泗河开发、产业融合发展”两大机遇,实施“特色城镇、产业融合、民生优先”三大战略,落实“党建统领、公共服务、内培外引、大众创业、社会文化”五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五年来,始终坚持经济中心战略,量质齐升,镇域经济驶向快车道。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基础设施实现由制约型向基本适应型的新转变。书院面貌日新月异,“十三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年均增长10%,实现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格局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书院街道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街道经济呈现出量质并举、快速提升的特点。初步形成了以铸造、机械加工和服务业并重的格局。
规模企业稳健增强。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截至2020年6月,全街道规模企业总数达34家,工业企业总产值累计110亿元。
(二)五年来,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布局,扩面提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特色城镇”建设成效显著。紧紧抓住泗河开发的机遇,加大张阳村、书院村等土地收储和规划力度,建设北部滨河新城。投资300万元新建“书院弘毅商业街”,引导经营业户进入市场规范经营,做到“小摊小贩进入市场,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办事处驻地街景和经营秩序得到大大提升。
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五年来,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修建镇村公路30余公里。疏通瓦头小学路、修建贯通327东瓦段至104国道的交通路网,在书院境内形成“三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完成22个村5870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整理土地1200余亩,植树造林1000多亩。新打机井46眼,全面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
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中部大蒜规模达到万亩以上。西部完成设施蔬菜基地800亩,主导新品种种植面积900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2000亩,土地托管面积新增1000亩。
泗河集体经济增收带加快发展。依托毗邻泗河的优势,抢抓泗河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建设泗河集体经济增收带。其中高村和宫村两个示范片区为带头,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种植、滨水产业、采摘农业,示范带动32个村居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逐步成为基层党建示范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宫家村已逐步建成高标准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今胜昔”果蔬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新路。东瓦藕池、寻家村雪莲藕项目已初见效益。高家村、邱官庄、张王、王家庄、油坊等村居已流转土地,完成前期规划,将扩大莲藕、山药、草莓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逐步形成以特色种植为主线、以休闲旅游体验为副线的农业产业新路线。
(三)五年来,始终坚持民生保障功能,凝心聚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让百姓享有更好的保障。扎实做好低保、医疗救助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全街道共有546户、1080人享受农村低保。累计开展临时救助85人,救助金额157500元,大病救助650人,救助金额275万元,大学生救助120人,救助金额18万余元。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工作。为辖区520余家个体工商户、20家企业协助申请创业贷款共计13950万元。办理就业困难人员档案托管100余份,完善就业失业登记信息150人,为200余人办理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为400余人办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严格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扶真贫、真扶贫。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监测,每月两次常态化联系扶贫户,实现贫困户人口增减、收入变化、生活状况等信息动态管理。
让百姓享有更好的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公布“零跑腿”事项清单7项,“只跑一次”事项清单 92项,发布便民服务指南89项,32个村全部建成便民服务室。为提高敬老院服务水平,办事处投资约五万元,实施了敬老院“三改一设”项目,对浴室、厕所进行了升级改造,设置了失能护理区,改善了敬老院的服务设施。
让百姓享有更优质的医疗。大力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发展,引进电针治疗仪器、熏蒸仓等医疗设备。书院卫生院正式成为山东省立医院中医专科医联体单位,患者就近就可以享受与三级医院同步的先进治疗。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均每年为全街道老年慢性病人免费查体9573余人,院、所共举办健康教育讲座32场次,开展公共咨询5场次,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宣传资料5000余份。
让百姓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中心幼儿园扩容升级。将中小学及幼儿园冬季取暖期的电费纳入街道财政列支。为瓦窑头小学更换办公桌椅30套,学生桌椅100套。为书院中学、圣林中学改建学生宿舍400平方。为二实小新硬化道路400米。办学效益明显提升,书院中学、圣林中学2019年中考位次分别列济宁市农村中学19名、42名,位次较往年翻倍提升。以中心幼儿园为代表的学前教育和以中心小学为代表的党建工作,成为书院教育的新名片和党建标杆。
让百姓享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推进问题设施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文体设施、农家书屋、“孔子学堂”利用率不断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常态化开展。投入资金25万余元,制作创文公益广告900余幅,文明城市制度牌匾200余个。“四德工程”持续深化,文化惠民活动有声有色。移风易俗工作有序推进,乡风美、民风正,不搞攀比、不讲排场,向善、节约、文明之风已经形成。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天大小事”服务品牌入选济宁市基层治理“金点子”项目库。办成群众需求急迫的实事200余件。今年以来,各村居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等方面做出了较好成绩。以宫家村、寻家村、东瓦为代表的村居,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滨水产业,助推集体经济大幅提升。以邱官庄、高家村、旧县二街、毕家村为代表的村居积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改善村内交通条件、美化村容村貌、提升农田水利条件,村居整体环境有了大幅提升。以韩家铺、南张阳、北张阳、书院村为代表的村居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中勇于担当、顾全大局、迎难而上,助推街道经济社会向好发展。以丰家村、庞家村、东泗滨、夏家村、旧县四街为代表的村居积极修建完善村级便民服务室,配齐服务设施、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办事流程,有效提升服务群众水平。随着“天大小事”工程的深入实施,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
二、“十四五”发展基本思路
围绕“文化生态新城区、产业融合新高地、民生幸福新书院”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泗河开发、产业融合发展”两个机遇,实施“特色城镇、产业融合、民生优先”三大战略,落实“党建统领、公共服务、内培外引、大众创业、社会文化”五项保障,打开东西两翼、贯通国道南北,努力建设“富裕书院、宜居书院、幸福书院、活力书院”,重返全市镇街发展第一方阵!
文化生态新城区。实施“特色城镇”战略,推进“三组团一带”建设。一是滨河新城组团。借助泗河开发的机遇,加大张阳村、书院村等土地收储和规划力度,促进土地溢价升值,建设北部滨河新城。二是驻地组团。持续抓好驻地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五化”水平。借助工业园扩容升级的机遇,建设面向企业的综合服务体。三是寿丘组团。争取寿丘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落地抓住鲁国故城和第二实验小学建设的机遇,先期启动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引进落地奠定基础。四是美丽乡村观光带。继续争取省、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
产业融合新高地。实施产业融合战略,推进“一改三转”工程(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为抓手,①释放集体建设用地的能量,通过土地出让,培育新型产业集群。②释放集体农用地的能量,通过土地流转,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③释放农村“三资四权”能量,通过宅基地等流转,培育农村新业态),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立体农业、美丽经济“四种经济,主要依托“两园三圈”。一是新型工业园区。实施园区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道路、路灯、供水等设施配套水平。二是立体农业园区。利用7000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泗滨村、汉下、张村等村为重点,加快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观光农业、庄园经济。实施乡村振兴“121”工程,加快高村和宫村两个集体经济增收示范带建设。三是现代服务圈层。成立服务业办公室。内圈按块状打造:以泗河公园周边、鲁故城周边、327城区段、长春路沿线为重点,张阳、旧县、书院村、方家村、林西等周边重点引进文化、旅游、商贸、地产、养老、电子商务等业态。中圈按点状布局:实施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利用宫楼、毕家村、书院村、高家村、林西等闲置民房、厂房等资源,发展“美丽乡村、乡愁经济、工业遗产风、电商村居”。外圈以带状布局:引导泗滨、油坊、汉下等村,通过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经营,发展立体农业、观光农业。
民生幸福新书院,一是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按照“方便、实惠、安全、生态”的原则,加快发展购物、休闲、综合服务等社区商业,深入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完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社区商贸服务示范企业,鼓励社区商贸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菜篮子”专营店、家庭医疗保健、养老托幼、餐饮店、洗衣店、美发店、家政保洁、商品配送、社区物业等各类便民服务网点,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满足居民生产生活、消费娱乐等需求;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社区服务业,鼓励和扶持兴办多种所有制的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推动公共服务覆盖城乡社区。
二是着力发展养生养老业。响应健康消费需求升级和社会化养老等趋势,在街道东部“夕阳红”老年公寓、中间管区街道敬老院、在西管区东林西村新建一处养老机构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农产品等优势,重点针对老年人和富裕阶层,引进若干高水平的国内外康复疗养机构,发展医疗康复、健康体检、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建设康复疗养服务基地;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
三、建拟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情况。
1.玖慕晶典项目。曲阜玖慕晶典饰品有限公司项目由青岛玖慕晶典饰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一家主要从事仿真首饰业务的出口型公司。项目总投资16000万元,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车间18000平方米、研发中心6000平方米、仓库7000平方米,其他车间15000平方米等,购置数控雕刻机、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设备50台。该项目采用5G商用、智能AI等先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来源为自主设计研发,使得传统饰品行业贴近了新数字浪潮。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产项链、耳环等产品1000万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5000万元、税收2000万元,解决就业1200人。
2.泗河集体经济增收示范带项目。泗河集体经济增收示范带包括沿泗河19个村居。目前各村居依托毗邻泗河的优势,抢抓泗河综合开发的重大机遇,建设泗河集体经济增收带。其中高村和宫村两个示范片区为带头,集中连片发展特色种植、滨水产业、采摘农业,示范带动32个村居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逐步成为基层党建示范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宫家村已逐步建成高标准突尼斯软籽石榴基地,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成立“今胜昔”果蔬合作社,为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新路。东瓦藕池、寻家村雪莲藕项目已初见效益。高家村、邱官庄、张王、王家庄、油坊等村居已流转土地,扩大莲藕、山药、草莓等特色农业种植规模,逐步形成以特色种植为主线、以休闲旅游体验为副线的农业产业新路线。建议纳入“十四五”规划,打造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集体经济增收示范带。
四、对全市“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
1.建议充分发挥辖区高铁、高速、外环、国道等穿插而过的有利区域优势,在30余家物流企业落户的基础上,发展北部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结合新型工业园区和泗河集体经济增收带建设,形成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2.在泗河综合开发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下和背景下,是否可以将原规划“南展、北控、东进、西扩”战略中的“北控”改为“北建”。